都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时,不要忘了历史上还有这样一群人

 民心录   2018-12-18 17:00   1201 人阅读  0 条评论

1

2018年12月,北京三里屯“时光博物馆”。


我路过这个北京最“潮”的地标,人群密密麻麻。


据说,他们里面有很多人,从广东、海南,甚至海外赶来。


不远万里,为了和曾属于自己的时光,再一次靠近。


老相馆、老物件,再拍张照片;

旧客厅、旧手柄,再玩局游戏;

小时候的偶像还在墙上贴着,可以再看一眼,

小时候的金曲还在磁带里放着,可以再听一遍……



人们最想要的东西中,永远有一架时光机。


这座时光机里,写满了40年的轨迹。


不过,很多人没有想过的是,这些今天我们拿来回忆的、老旧的“过去”,却是当年那群浴血奋战的人们所无法看见和想象的,崭新的“明天”。


2

1935年5月,“当年”的普通一天。


一支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缺兵少粮的队伍,正在前行。


历经无数个九死一生,他们终于抵达了一个全新的地方。


一个新的九死一生之地。


大渡河。


在他们屁股后面,是蒋介石从各地调兵遣将,集合而来的二十万大军,由后来被誉为“国民党战神”的薛岳率领。


西面,滇军孙渡部沿着雅砻江,完成了布防。


东面,川军杨森的第二十军和郭勋祺、陈万仞等部,联合摆好了阻截之势。


在他们面前,是号称“天险”的大渡河。


以及,守着“天险”的川军刘文辉部。他们已经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主要渡口。


这支队伍当时面临的“绝路”,毫不夸张,可以用一部电影名来形容:


十面埋伏。


国民党军队没看过这部电影,他们应该会用另一组词来表达自己的激动之情:


插翅难飞。

(安顺场红军渡 图片源于网络)


这支队伍没有翅膀,他们也没有飞。


但他们却渡过了河。


一米一米、一寸一寸、一滴血一滴血的,强行渡过了大渡河。


这支队伍,就是由毛泽东率领的红军。


他们所进行着的,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其实,长征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几个人知道自己要长征。


当时制定的计划,既没有想过走那么“长”,更没有想过要去“征”那么多地方。


更夸张的是,红军一开始的行动路线和长征最后的终点完全不在一个方向上。


长征起于江西,终于陕北,而红军一开始是往南走的,几乎一路走到了广东。


这才是真正的“南辕北辙”。

(红军长征路线图)


很多史料都表明,长征并不是一次有深远计划、有全盘考虑、有一致目标的行动。

 

他们只是不得不长征。


当时的国民党大部队,离红军总部瑞金最近的时候,只有几十公里。


再不走,就是绝境。        

                           

但从红军离开瑞金的那一天起,他们就真的走上了一条无比艰辛、残酷的道路,再也无法回头。


基本上每天都会遭遇战斗,每天都在翻山越岭。


如果这些红军知道,走过长征就能在陕北开辟新的根据地,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那他们能如此坚定地走下去,我能理解。


可是,他们压根不知道。


这样难熬的日子什么时候才到头?


要走到哪里才能停下来歇一下?


梦里的世界到底在哪?


他们不是因为知道结果,才选择走长征路的。


他们是因为长征,才为后来的人们创造了那样的结果。


3

长征的时候,那些围追堵截红军队伍的国民党一直想不通一件事:为什么红军越打越少,但就是打不绝。


十万红军被打得还剩一万多人,这一万多人就是没被打散。


他们更不能理解的是,一群十几二十来岁的娃娃兵,打起仗来都不要命,一个个疯了似的往前顶。


仅长征初期的“甘溪镇”之战,死在山涧里的红军尸体,当地四百多位农民就用了整整一天才全部搬出来。


这群衣衫褴褛、沉默寡言,只为活着就要用尽全力的“下等人”,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国民政府不是已经搞了新生活运动了吗,你们就好好参加运动,把手洗干净、把衣服穿整齐、吃饭的时候不要打嗝,好好做个文明人不就好了吗?


你们还有什么要求?


那些饥寒交迫的农民们没有回答。


但当红军长征到达这些地方的时候,他们用行动发出了声音。


当举着红旗的人告诉他们穷人也有权利过好生活的时候,他们惊讶、欣喜、冲动。


然后,他们跟着红军打土豪分粮食,帮助红军救治伤员,给红军当向导,很多人就这么赤着脚板跟上那面红旗,无论走到哪里。


在红军的队伍里,他们想说的话,有红军帮他们说,他们想做的事,有红军带着他们做。


因为红军,普通老百姓也开始有了生活,有了梦想。


如果蒋介石知道红军长征路过贵州遵义,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之下,还组织过一场和当地百姓的篮球赛,朱德还亲自上场的时候,估计会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下来。


(朱德打篮球照片)


在当年的数万红军中,有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给他的家人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一直保留到了今天,成为最珍贵的史料,在信里,他列举了为什么无论生死他都要当红军的理由,非常朴实简单:


官长士兵间,生活一律平等;军中有网球、足球、琴、棋等活动设备;红军到处帮助群众分配土地,帮助群众的武装组织和训练……


这位红军战士,在紧接着的激烈交战中牺牲了,并没有活到新中国的诞生。


但他的这封信里,已经写出了红军生命力的真正源泉。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支装备落后、缺兵少将、食不果腹的红军队伍能辗转千万里,却始终不被打垮?


为什么那时候革命前途看起来很不乐观了,还有那么多贫苦农民愿意跟着红军走?


为什么红军的战士都那么不怕死,经常一个排、一个连甚至一个团全部战死?


后来我明白了,就算打到什么都没有了,他们也还有梦想和希望。


4

你知道红军是一群什么人吗?


这帮家伙不是天生的战士,像维京人一样好武善战。


这帮家伙也不是清教徒,嘴里念着共产主义的经,就横不畏死。


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但不识字,连通顺的句子都说不出,看到生人,怯怯地扫一眼,赶忙把眼神挪开,咧开嘴露出一口黄牙。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农民的孩子,光着腚在田间地头长大,等到可以干活的时候,就接过爹娘的锄头,最大的理想是娶个婆娘,生一堆娃。


只是后来,他们没等到那天。


爹饿死了,娘改嫁了,佃的地被地主收了回去,一直喜欢的隔壁的二花得了疟疾,在一个大雨夜咽了气。


有支队伍路过,告诉他们起来跟我们走吧,去跟我们的敌人打,跟那些欺负你的人干,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


于是他们就踏上漫长的征途,拿起大刀,拿起梭镖,拿起昨夜被炸死的老班长手里的破枪,娄山关、腊子口、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挖草根、吃树皮……然后靠着那一点点甚至望都望不见的希望往前走。


如果有可能,我很想让他们看一眼现在的照片。


这张照片里不要有巨轮高铁歼20,那些玩意儿太虚幻;

也不要有高楼大厦,或者超市里的满目琳琅;

那些对于他们来说一点都不现实——他们等不到那一天。


就给他们一张我们正亲身经历的,最普普通通的生活照片。


比如下面这张。


(图片源于网络)

照片上的人,一个我都不认识。


我会告诉他们,这些人不是地主家庭,也不是国民党的大官儿。


这些人就是他们的孩子,是每一家每一户的孩子,是当代中国最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我会告诉他们:


你们大多数都会死在漫长的战争里。死在国民党手里,死在日本人手里,死在美国人手里。


但是你们真的做到了,你们的希望和梦想实现了。


你们当年的一点星星之火,现在已经燎原。


你们的孩子们过上了你们不敢想象的生活,而且,一直记得你们。


想象一下,这帮出生以来没咋吃饱过饭的,衣衫褴褛的军人看了照片,会说啥呢?


“哎哎哎,这屋子咋这么亮堂呢”?

从没见过电灯的中年汉子眼睛亮亮的。


“你看他们穿的,真暖和啊!”

14岁的红小鬼一边抠着手上的冻疮,一边羡慕地说。


炊事员老李一边解开装着谷糠的袋子,一边说“这老些肉啊,这么多肉....”


年轻的连长昨天被弹片打瞎了一只眼,挣扎着从担架上爬起半个身子,拿着照片不松手:“这都是真的吗?真的吗?!


我会告诉他们:这是真的,是真的。


5

我一直觉得红军是一支很棒的队伍,他们吃的很烂,穿的很薄,文化不高,却拥有着军人的所有荣光。


就像他们浴血创立的这个国家,今天也并不完美,她有很多很多现实的,发展的,未来的问题。


但这样的国家,我的祖国,没有人可以抹杀她的梦想与成长。


同样,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抹杀这支军队的光荣与骄傲。


因为他们拥有着属于军人的一切美好品质:


他们来自于残忍的现实,却在漫长的战争中寻找到了理想;


他们知道自己可能会牺牲,却一直没有放弃过希望;


今天,我们能够坐在暖和的屋子里,矫情着工作与未来,不必担心明天的早餐,不必害怕亲人的离散,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有一个词叫既得利益者。


想想埋在土里的那支军队。


我们都是既得利益者。


大家都在举杯同庆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要给他们上一炷香,敬一碗酒。


他们是真正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那些为了新中国成立、建设、发展,而付出的每一代人,都应该而且必将永垂不朽。


6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离他们的长征,已经整整过去了两个四十年。


不过,我却经常想起当年的那座雪山,那条河流,那片草地。


我也经常想起1941年,穆旦写下的那首诗《赞美》:


    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我会经常想起,那无数埋藏的年代。


40年大潮激荡,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对他们的最好纪念,就是认真过好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充满希望地去迎接未来的一切挑战。


因为,穆旦那首诗的最后一句是: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本文地址:https://tomtang55.us.to/post/210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民心录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相关文章  关键词: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