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野战军——那些不得不说的事!

 民心录   2020-04-22 09:54   1982 人阅读  0 条评论

我们一般提到华东野战军,也就是后来的三野,大部分人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粟裕,然后是粟裕手下一帮特别豪横的将领,是不是还有点儿粟裕貌似hold不住局面的感觉?是的,可以这么讲,像许世友之流基本上就算不拿粟将的命令当屁听,至少也会打折扣的执行。


岂止是许世友,至少还得加上宋时轮、叶飞、陈士榘、韦国清、王建安。很多人把华东野战军将帅与粟将的矛盾视为是这些人之间个人的恩怨,还脑补出什么山东将帅们嫉贤妒能。其实哪有那么简单,粟将从一开始就是带着团队加盟的华东野战军,该部从建立之初就属于合伙经营,一开始大伙还能愉快的玩耍,但渐渐地矛盾就出来了,而大部分人实在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归根结底三个字——饶漱石。


话说饶其实能力很强很强,淮海战役他的功劳不亚于任何人,他在整个华东的地位,就如洛克菲勒之于石油,巴菲特之于股票,马云之于互联网。他就是饶漱石,整个华东战区的行业担当。


抗战期间,八路军主力部队进山东,配合山东支队等本地抗日革命武装,在1942年成立了山东军区,罗荣桓是司令,黎玉任政治委员,宋时轮、王建安、许世友、陈士渠等悍将,皆一时之选。


山东群众基础好,经营时间长,加上黎玉等干部们在发展根据地上有办法,属于死人都能给说活了的那种。许世友等将领们军事斗争能力强,又勇又二,所以山东军区迅速发展壮大。到抗战末期,除了济南和青岛等少数城市之外的整个山东都被人民政权控制,山东军区可谓是兵强马壮。总兵力一度达到我党掌握武装的四分之一,抗战期间的歼敌总数达到我党武装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


抗战结束后,山东兵团的一部分被罗帅带去了东北,剩余一部分和华中兵团被中央强行捏合在了一起,就是华东野战军,后来就地改编为第三野战军。


1947年1月,饶从延安来到华东任华东局书记。整个华东野战军归华东局领导,陈毅、粟裕、谭振林、许世友均在其麾下。此时,饶就是名副其实的华中战区的最高统帅。从1947年2月到1947 年7月,饶作为华东战区的绝对一哥,直接领导和参与指挥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白塔埠战役、蒙泰战役、南麻临朐战役等。

                                    饶漱石

1948年10月,饶召集了华野东、西兵团的指挥人员,举行第二次曲阜会议,饶主持会议并制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部署。淮海战役开始后,饶作为华东战区最高指挥官,全面负责华东方面的指挥工作(包括军事情报、军事部署、兵源补充、俘虏处理、前线支援等),和中原前线总前委一起指挥了淮海战役。


饶这个人吧,拿现在的话来评价,就是智商很高,情商贼低。在理论框架内能把工作搞得飞起,也能把周围同志得罪得遍地。时间一长搞得大家都神烦他,觉得他有病,一看就不是个正经人。


饶也的确是个奇葩,居然能跟长袖善舞的陈老总把关系搞僵,而且两个人还不是因为路线问题或者其他工作问题搞僵,纯粹就是性格不合,互相看不顺眼,背后互相骂对方是那啥。最后,在饶陈的较量中,中央公开占了小饶的队,陈被逼回了延安。可惜了一个诗写得骚气,人也活得十分不羁的陈老总,自此,他就放弃杂念并下定决心走禁欲系男神的路线......


没陈老总在中间和稀泥,饶便公然的拿权力硬压山东的干部们,在新成立的华东局内部大搞路线斗争,排挤以黎玉、许世友等为代表的山东老八路政工干部和将帅,粟裕作为饶漱石的老下级、华中系军方的代表,山东老八路们靠边站,粟裕上位,怎么可能受山东将帅们的待见?


更何况,不论粟裕在苏北打的到底怎么样,被国民党军推进山东是事实,再加上后来的“分兵”,粟裕也的确让大伙儿尝了一把心跳的感觉,不光山野的干部觉得粟是个赌徒,就是华中的干部自己也被撸掉了大半管血槽。


华野三兄弟的146纵在豫东战役啃个区寿年啃了自己一嘴血,146几乎进入半残状态,后来淮海啃野战工事的黄伯韬又崩掉了半嘴牙。再到后来,济南战役,粟裕在第一次曲阜会议上估计是要打20天到一个月,还因为豫东会战打残了华野主力,无力阻援而十分头疼。结果毛伟人钦点许世友出马,山东兵团跟吃了药一样,8天就把王耀武给安排了。


诚然,军事斗争的胜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至少在华东野战军内部的山东指战员眼中,华中系的部队在战场上没能证明自己。


另外,不光山东野战军对华中野战军不满,华中野战军离开了富庶的江苏,来到没那么条件好的山东,也是一肚子怨言。士兵们中间有一首歌谣是讽刺山野的:“反攻反攻,反到山东,一手大饼,一手大葱。” 表达的就是不满的意思,还自带了些许画面感。


饶后来又大批“富农路线”,针对山东干部搞斗争,搞得山东和华中两个地区的军政干部对立情绪很强。也就是黎玉为代表的山东政工干部们识大体顾大局,忍辱负重,才维持了华东局的团结。

                                     黎玉

后来饶翻车,党史军史淡化这位华东一把手,也难怪大家会觉得陈毅、粟裕、许世友等将帅之间的矛盾来的没道理。按现在官方晦涩的说法和一部分人回忆录的记录,饶的翻车原因大概有三点:


1:饶批安子文(吏部侍郎)得罪了胡服。安子文擅自组阁违反组织程序,而内阁名单中的彭真,安子文,刘澜涛是胡服嫡系,饶作为当时的吏部尚书对副手安的批判引起胡服阵营的反弹。


2:  受潘汉年问题的影响。潘汉年当初与李士群接触是受命于饶,而潘汉年擅自与汪精卫会面后来对党中央和毛隐瞒事实,国党以此来攻击TG,毛专门问过潘,潘坚决否认,毛对此坚信不疑而与国党骂战,后来得知真相后的盛怒可想而知,故而怀疑是饶有野心不可信任也是情理之中,这应该是饶倒台直接原因。


3:受高麻子影响。本来胡服和周针对的是高,286和陈会计的告密让毛以为二人结成联盟,这也是最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地方,虽然两人有接触但无论从哪方面看二人的背景路线目的也没有共同之处。


个人认为饶作为一个出身富农家庭遍访西欧的高级知识分子其对路线方针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有自己独立观点的,不像其他人那样盲目迷信权威,出身优越但是一直坚持朴素近乎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外加性格孤僻更不为周围人所喜,建国之初百废待兴面对出现山头主义的苗头,毛是肯定要打压的,毛也难啊,得摆平方方面面,而饶不幸撞到了枪口。


文章写到这,估计很多粟粉要不高兴了,一旦讨论到粟和谁的矛盾,就又要往军事才能这种品评人物的倒胃月经话题上扯,有意思吗?粟裕的军事才能没有人否认,也没有人能否定的了。只能说粟裕与原山东野战军的众将不合很多程度上是替饶背了锅。为将者的威信是靠胜利积累起来的,职务高只能保证下级在工作上服从你,我党我军是有组织纪律的人民武装,不会因私废公。在私人关系上恐怕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至于许世友、宋时轮和粟裕的不睦,先是许世友作为两支队伍合并前的山东兵团司令员,合并后没有往前迈一步本来就不爽,二来许和尚无法无天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跟顶头上司搞这么僵,济南战役之后,许和尚顶着天功也得照样脱离野战军序列去养病,这就是我党组织纪律的所在。


至于宋时轮,本来就心高气傲服的人不多,朝战中顶着第九兵团司令员之威,连彭总都不鸟,宋的积怨很大程度上是对有些人在金门陪光了28军的本钱一直耿耿于怀。


如何客观的评价粟裕将军,首先应该知道华东野战军是站在敌我力量对比变化最前线的队伍,打的也都是最难的仗,感觉一直在啃骨头,吃肉的差事很少。粟裕是我党高级将领中军事才能相当出众的一位,不客气的说,山东诸将无一人能与他相比。


粟会打仗,但是他打的仗牺牲大,消耗大,所以下面的人对他意见非常大。后来赋闲北京,老部下没几个愿意看他,这是他跟林总的区别......


但客观来说,改编后的三野和四野也没法比,林粟两人虽同出自井冈山,但林是嫡长子,粟是庶出,长期脱离组织视线打游击,不是单亲,胜似单亲,一点儿父爱都感受不到。而且一直处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状态下,如果说林总风格是稳准狠,那么粟总就是险浪辣,做为比长征更艰难的南方留守残部,粟一直过的不是正经人的拮据日子,平常连个小感冒都不敢随意生那种,这样其指挥风格也是算计到事无巨细,所以部队调动频繁,为了寻找战机可以跑断两条腿,一切都在险中求,这也造成了损耗大的后果。从这点来说,反而证明了粟的出众能力。


最后,纵观华东野战军及后来的第三野战军,山东和江苏两支作战风格非常不同的部队仓促合并,合并后一没有送部分人先去见马克思,二没有临阵换帅,三没有拆家散伙分头去见马克思。应当说作为一个强行合并的整体,其间有过摩擦,有过别扭。但是,他们已经用最大的诚意处理了相互之间的矛盾的,如果考虑其战绩,则应当是人与人之间互信的正面案例:


共产党的军队之所以能将众人团结在一起,所向披靡,依靠的不是私人关系。中国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为一群有坚定信仰的人,一群抛家舍业的人,一群摒弃前嫌勇往直前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并号召拿起枪杆子,砸烂了一个恶心的,肮脏的,人吃人的旧社会,开始做一些靠谱的事。

本文地址:https://tomtang55.us.to/post/280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民心录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