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1927年9月9日,他领导的秋收起义爆发,从理论走向实践,先知得到了武装。第二次是1935年9月9日,第一和第四方面军分裂,中国革命岌岌可危,毛主席后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今天咱们主要说1935年那次。两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后来被删掉了,这次拿出来,大幅修改,重新发一下。不过想说清楚这事,就得先说说我党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张国焘和毛主席非常像,都是强人,都有非常强的组织能力,神一样的勇气和意志,放现在妥妥都是500强上市公司老总级别的高手。但是在那个年代,就去干革命了。而且和毛主席一样,张国焘也参加过南湖上的“一大”,也是党和军队的缔造者,革命根据地的开拓者。张和毛主席在北大时候就认识。只不过那时候毛主席还是图书馆管理员,张国焘是北大学生领袖——就是那种围一圈人,张在中间侃侃而谈,谈理想,谈国家,谈未来;年轻的毛也有强烈的表达欲,不过作为一个“临时工”,跟人家北大学子们一起讨论问题,你说人家会理他吗?后来的毛主席回忆往事时,不无辛酸地说,人家北大的一起侃大山不愿意搭理我这个土人。
后来各奔东西,毛主席秋收起义失败去了井冈山后,张国焘去鄂豫皖根据地组建了红四方面军,这支部队的残军后来成为了党内最大的一个山头,这是后话。张国焘在鄂豫皖干了三件小事:一般历史书上都把这件事作为负面材料来讲,大家如果实在是想了解,也可以随手百度下,为了防止文章被和谐,我就不在这里细讲了。当然有。“肃反”之后的部队就跟脑子指挥手似的,完全能做得如臂使指,指哪打哪。蒋委员长的部队就是缺乏这个能力。你去围观国军历次战役,都能发现一个问题,每次都是狼上狗不上,进攻的时候各种小心思,退的时候一个个撒丫子跑,那个孙元良,就是跑得太快,国军内部送外号“飞将军”,还有蒋的爱将,汤恩伯,外号“长腿将军”,为啥有这么个外号,你们自己体会。可以这么说,国军就是缺乏几次严厉整肃,以至于队伍极其涣散,下级不听上级的,其中好几次严重“抗命”直接导致国军毁灭级大灾难,比如“孟良崮”,比如衡阳保卫战。第二件事,把鄂豫皖从一个小根据地发展成了一个八万支枪的大队伍。这个就更难了。其实在当时,中国大大小小的组织有几万个,能活下来就不错了,能发展起来,有八万支枪和蒋介石中央军能一较高下的,基本没。不过四方面军有个毛病,“土匪习气”一直非常重。大家看《亮剑》,李云龙就是四方面军出身,那个“土匪”风格非常写实。
大家都知道,蒋委员长曾经对中央苏区进行过五次大规模围剿,可能不知道的是,鄂豫皖苏区也经历过四次大规模围剿,也是百战余生,所以你越看越觉得张和毛主席真是一路人。而且四方面军通过长期的磨砺,将星璀璨,徐向前、陈赓、徐海东、许世友都是四方面军的人。这里先说几句这个徐海东,这人很关键,一会儿还要再提。参加长征的,其实有四支队伍。第一支当然是毛主席他们红一方面军;第二支是徐海东红二十五军;第三支是张国焘红四方面军;第四支是贺龙红二方面军。其中徐海东最早到了陕北。当初徐海东一到陕北,就碰上了东北军。东北军被只有3000娃娃兵的红25军消灭了2个师30000人,红军与东北军战损比1:10,而国民党军与日军的战损比是7:1。这战斗力,大家感受下。徐海东这3000人本来装备很差,击溃东北军之后,武器装备焕然一新。而且这人生命力极其旺盛,在后来的激战中一颗步枪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竟然没死。这个话题先按下,我们一会儿还要说他。时光荏苒,等到毛张二人再相见已经是1935年6月12日。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因为这个时间以后发生的事影响了我们的未来,对,我们现在的很多事和格局也受那个时间的影响,比如毛如果没去陕北或者晚几天,很大的一件事就被改变了。在这之前,毛的队伍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过程。大家也都知道,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大败,此时毛已经被赶出决策层。毛主席筚路蓝缕搞起来的几十万人的队伍,损兵折将,离开根据地到处乱窜。长征开始的时候,那个德国顾问李德是不想带毛主席去长征的,担心他路上闹事,但是又觉得毛主席当初凭借一人之力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如果不带他走,很可能很快又能拉起队伍来;再加上大家一起进言,希望带上毛主席,李德他们思索再三,就带上了。
于是毛主席一路上搞串联,终于在遵义会议上翻牌,重新进入决策层。这个过程央视拍成了电视剧,演了好几次,大概差不多,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毛主席其实一辈子很少有阴谋,也很少搞小圈子,基本都是明着来,就跟下象棋似的,每一步都是明的。红军开始长征后,就打电报给张国焘的四方面军,要求四方面军赶紧去接应中央红军。张国焘带上所有的队伍共8万红军,拔寨而起去找中央红军,此时四方面军还是很服从中央的。中央红军过湘江的时候毛主席还是个闲人,等到达川北和张国焘见面的时候,毛主席已经列席最高层。双方在四川懋功会面,这个地方现在还有个会师纪念碑。
没想到双方一见面,四方面军的人也被吓了一跳。因为中央红军的队伍简直没法看,穿啥的都有,就是没有穿军装的,跟叫花子没差别;而且为了迎接四方面军,还弄了个土台子,一群叫花子样式的人在上边大合唱......红军高层个个形容枯槁面带菜色,要不是队列整齐,根本看不出来这是一支部队。更重要的是,只有万把来人,基本没有重武器,每人十来发子弹。
见面的过程是融洽的,情感是到位的,可是裂痕已经浮现,就跟历史上一再重现的那样,强枝弱干,地方大员实力超过中央,基本妥妥地要起来挑衅。张国焘作为天生领袖型的人物,他当时是省级大佬,实力已然超过中央,心态已经变了。大家注意下,这种情况在各个组织里都很常见,包括蒋委员长的队伍,也发生过好几次分裂,一直也没解决好。每次都是裱糊在一起,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终于在最终对决中三年就彻底崩溃了。围绕是北上陕北抗日还是南下四川,这个战略目标的选择矛盾越来越大。
张国焘的意思是,四川天府之国,粮食多,人多,易守难攻;有了粮食,进可以图中原,退可以在盆地里当四川王。四川大小军阀有几百个,仗打得跟屎一样,收税倒是积极,都收到2018年了。随便拿出一支军阀来跟红军比都是战五渣。而且当初大秦帝国就是先拿下四川,然后以四川为粮食、兵源基地,出山东挨个灭了六国。
毛主席的意思也很清楚。你南下四川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师出无名,政治和军事脱离了,你北上去打日本人,大家谁也没法说啥;你去四川你要干嘛?到时候得不到川中人士的支持,而且四川那个方向国军重兵云集,打下去也是死路一条。
“师出无名”这个事比较费劲,不过举一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当初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难得的青年才俊,在他脱离太平天国之前基本没吃败仗,但是脱离组织后全国到处乱窜,屡战屡败,问题出哪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已经为自己的行为找不到说法来支持了,25个人以上的组织,需要共同的信念才能团结在一起。比如你相信你们公司正在走一条越来越宽的道路,你也会在公司里变好,你才有加班奋斗的动力;如果你觉得公司马上要完蛋了,我就不信你还有动力,所以公司或是组织崩溃时都是重力加速度的。石达开脱离天国之后没有纲领来号召大家,凝聚力出了大问题,干啥啥不顺。你去读那段历史,非常憋屈,战略战术目标基本都达不成。指挥一伙人跟一个人完全不是一回事。东北军为啥战斗力那么差,军阀的部队,有组织没信仰,碰上事大家都怕自己被坑,争相逃命,最后一盘散沙战五渣,屡战屡败。毛主席也在担心这个事,而且担心组织分裂后没法弥合,大批优秀将领也就这样彻底丧失了。而“北上抗日”就是天生的旗帜,事实上这招非常凑效,后来无数的人,包括各种青年才俊、知识分子都投奔延安,张学良也相信毛主席他们是要抗日,所以各种合作,延安那么个穷地方成了革命的圣地,才会有那么多人前往投奔,就是这么个道理。政治这玩意,你必须得把旗号打出来,而且得鲜明,得高尚,而且你得去做,比如早先公知们的口号就是“只为苍生说话,不为权贵唱歌”,自然就有了先天的号召力。当然了,说的跟做的不一样,一旦信用破产危害也很大,公知臭大街跟他们后来不断造谣有关系,粉转黑之后黑起来更猛一些。回到1935年,毛主席和张国焘双方谈不拢,但是张国焘还没有彻底跟中央闹翻,而且仗还得打,毕竟后边还跟着几十万国军中央军主力。所以红军分成了两坨。为了表达信任,毛主席周恩来和陈昌浩(张国焘的政委,这时候跟着毛周行军)带着一伙在前边,张国焘和朱德带着一伙在后边,相当于双方互相把自己队伍的一部分人放到了对方队伍里,此时整体还是和谐的。毛周的队伍先过草地,但张国焘后悔了,不想过草地了,然后就有了历史上的那个著名的电报。张国焘发一份电报给陈昌浩,电报上写着让陈昌浩督促毛主席他们南下,如果毛主席他们不同意,就赶紧开展党内斗争。最后的这四个字“党内斗争”,杀气外露。这封电报正好落在了叶帅的手里,叶帅去给陈昌浩送电报,发现他正在给大家搞培训,一直说话顾不上看,叶帅随便看了眼,顿时感觉事态严重,一溜烟跑毛主席那里把这封信上交了,毛主席知道局面已经不可挽回,第二天早上就带着自己的队伍跑路了。当时一部分四方面军学生军不了解内情,也跟着毛主席他们队伍出发。随后张国焘的参谋长李特追上来,要把他们四方面军的人带回去。双方一度剑拔弩张,李特拔枪对准了毛主席,彭德怀带着几个人上去阻拦,场面非常难看。
后来李特还是把他们四方面军的人给带回去了,这事对毛主席影响很大,基层士兵不听中央的,听军头的,这不就是封建军队嘛。四方面军的人后来没少被修理,也和这事有关。多说一句,《亮剑》小说里说是李云龙这个时候跟着毛主席他们,没回四方面军,随后编入了林彪的队伍,跟着毛主席他们去了陕西。毛主席他们到了陕西其实没进延安,在一个叫保安的地方待着。延安是张学良的地盘,后来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把延安让给了红军。毛主席去了陕北,张国焘南下去夺四川,相互宣布对方违法,开除对方党籍。张国焘宣布自己就是中央,以前的那个中央被解散了。我大概画了个图描述下当时的形势,大家凑合着看吧:这时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中央红军只有几千人,而张国焘有近十万人,还裹挟着朱德和刘伯承;如果张国焘联系上了苏联,一顿辩白,被共产国际承认了,而且考虑到苏联人向来没啥原则,向来对拳头大有独特的偏好,如果这件事发生,那整个近代史彻底改写了。
这时候有个插曲。刚到陕北的时候,中央和一方面军疲惫不堪,四方面军的徐海东已经在陕北了,不过他到底支持毛主席还是张国焘,大家还不确认。这时候就有了那封著名的电报。毛主席给徐海东打了个电报,说是“请你部借两千五百元给中央,以便解决中央红军吃饭穿衣问题。此致,敬礼!毛泽东。1935年12月。”,报文的谦恭程度,非常少见,而且特意在电报里强调“中央”。一方面此时毛主席他们的队伍确实困苦,另一方面这是一次试探,看看徐海东的立场是什么样的。徐海东的立场就是重要的表态,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基层军官对这次分裂的一次表决。不得不说徐海东这人立场坚定,他家因为革命死了66口人,几乎被赶尽杀绝。如今面对这样的选择,一边是不到一万人的一方面军,另一边是八万人的四方面军,徐海东几乎没有任何纠结,立刻凑出了五千大洋,并且把部队里最好的武器都给毛主席他们运过去,复电里说“红二十五军完全服从中央红军的领导”。有老红军回忆,说大佬们看着这份电报,热泪盈眶。这事让毛主席惦记了一辈子。后来1955年授衔,尽管徐海东在抗战中后期和解放战争中因病基本没参加工作,不过还是把他排在战神粟裕之后,徐海东觉得自己功劳太小,坚决不接受。周总理专门去跟他做了沟通,表达了高层对他的认可。回到当时,另一件低概率事件发生了,一下子扭转了局面。张国焘没把四川军阀放眼里。四川当时分裂成几百个军阀,互相打作一团,根本没有战斗力。但是听说向来作风极端的四方面军来四川了,立刻团结了起来,极其残酷的百丈关大战一触即发。向来凶狠的四方面军,硬是没啃得动背后就是家乡无路可退的川军部队,长期以来散漫著称的川军在保卫家乡过程中打得非常坚决,好多川军阵地都是拼到最后一个人,这在国军里,非常非常少见。战斗打得难解难分,打了几个月,巨大的弹药消耗和人员伤亡让四方面军越来越吃力,四方面军八万人的队伍也迅速缩减到了四万人。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国际来人了,这个人直接影响了近代史。共产国际来的是林彪他堂哥林育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张浩(化名)。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苏联当时开了一个团结胜利的大会,要向各国政党传递下会议精神。但是红军长征去了,电台也坏了,联系不上,怎么办?这时候大佬们想了个办法,派一个中国这边的元老级人物回去,这人得跟两边的高层都认识,这样就可以传递会议精神。选谁呢?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浩被选中了。那段时间他正在苏联抓学习,一方面他在党内的名气是众所周知的,另一方面他非常有能力,可以克服各种困难,确保信息被送到。林彪一家子三兄弟表现都很好,除了他和林育英,还有个林育南,不过林育南早在1931年就牺牲了。林彪本来叫林育蓉,他自己觉得太娘,改成了林彪。张浩从苏联莫斯科开完会,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密码本记在心里,途径万里西伯利亚大铁路,到了外蒙古下火车,骑着骆驼穿越草原和沙漠,一路打听,竟然跑陕西去了。一到陕西,张浩几乎没犹豫就认可了毛周的合法性。电报打到张国焘那里,大意是“共产国际已经了解了事情的真相,陕北的才是合法的,赶紧把你那个伪劣货收起来”(其实这是“矫诏”,共产国际根本不知道发生了啥,当然了,语气非常温和,开头都是“国焘同志并转朱德同志”(朱德当时被张国焘挟持着))。张国焘的队伍知道后立刻人心动摇,再加上当时在四川损兵折将进退维谷,没过多久就收拾残兵也北上了。这才有了三大主力重新会师,党也度过了最艰难的一劫张国焘到了陕北后心情很不好,党内对他批评声一片,实权也很快被解除了,西路军失败后,他彻底失去了根基。两年后张国焘出逃,投了国民党,这次连个警卫员都没带走,跟上次分庭抗争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标志着我党彻底去除了“封建化”。军队不再听命于具体的个人,这样也就彻底避免了国军那种将领们保存实力各自为战的毛病。张国焘到了国府后,国府本来指望他能起重要作用,最好能把他在八路那边的旧部给招过来,不过几乎没成效。他已经成了个人人唾弃的叛徒,没人愿意与他为伍。他们四方面军的队伍大部分去了山西加入了129师,跟着邓公在作战,没人理会他。
多说一句,本来129师的政委是张浩,张浩能力强又立了功,又有共产国际背景加持,他来做主力师的政委名至实归,不过他很快就病故了,他退下来后邓公去了129师,后期“刘邓”班底也在这个时候形成。由于张国焘没啥用,很快失宠。国府败退大陆后,甚至都不准备带着他们这些人。不过他还是跟到了台湾,在那边没事可做。台湾此时蒋经国已经上台,天天查间谍,他们这些叛徒们重点被排查,后来又去了加拿大,在加拿大写了一本书,靠稿费度过了晚年。而毛主席在解决内部分裂危机后,彻底跨过了每个组织初期最难的“分裂陷阱”,统一了思想,稳扎稳打,也就有了20年后的彻底翻盘。(作者:九边;来源:公众号)
| 微信量合作:7914535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