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毛主席真的很伟大,5亿穷人还在念着他!

 民心录   2020-09-26 16:07   1540 人阅读  1 条评论

1965年6月26日,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毛泽东汇报工作,讲到全国医务人员分布情况时说:

『全国现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

『享受公费医疗的830万人员(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经费比用于5亿多农民的还要多』。

毛泽东听后,当即严厉地说:

『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就在这一天,毛泽东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两条指示:

其一, “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其二,“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这就是著名的『6·26指示』,随后的一个月内,毛泽东再次召集钱信忠等人,谈了自己关于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的总体构想。基于对中国农民的深切关怀和对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现实掌握,他明确提出:

『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中国有五亿多农民。』

『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

这些话放在现在,可能会被喷『不尊重科学』、『异想天开』、『治死人不偿命』,但在那个时代,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极端落后,正规医生数量远远不足,让广大农民先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才是更紧迫的事情。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医疗卫生系统开始重视农村医疗问题:

一是安排城市和解放军医疗专家下乡巡诊、为农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到196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组织了2800位专家下乡;

二是在全国各县普遍建立人民医院基础上,有条件的公社建立卫生院,同时挑选有文化基础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

这些青年人,经过几个月的短期培训,掌握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后,背起药箱就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看病抓药、造福乡里。

1968年,有关部门针对『6·26指示』落实情况进行调研,把上海郊区农民对这部分医护人员的爱称『赤脚医生』写进了调研报告《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先后在《文汇报》、《红旗》和《人民日报》刊发。

9月14日,毛泽东看到这篇文章后,专门作出批示:

『赤脚医生就是好』

从此,赤脚医生的称谓,正式确立下来。全国各地培养『赤脚医生』的热潮迅速开展起来。

1969年10月1日,中央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建国二十周年庆典,赤脚医生方队第一次登台亮相。这个方队由近千名肩背药箱、背负斗笠、挽着裤腿、打着赤脚的年轻农村姑娘组成。她们高呼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整齐地从城楼下的长安街走过。队列的前边是一个特制的轮车,上面载着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十五个大字。看到这里,毛泽东从城楼探出身子,频频向她们挥手致意……

在毛泽东的亲自关心和督促下,到1975年底,全国城市和解放军医务人员先后有110多万人次下农村巡回医疗,有十几万城市医务人员在农村安家落户;培养赤脚医生 156万人,生产队的卫生员 328万人、接生员 62万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病床分布的农村比重由 40%提高到60%,全国卫生经费用于农村的比重由27%提高到65%以上。

『赤脚医生』 积极配合生产队大力宣传讲究卫生、移风易俗,发动群众自己起来同自己的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推广了 『两管五改』的做法 (『两管』指管理粪便垃圾和饮用水源 ; 『五改』指改良厕所、畜圈、水井、环境和炉灶 ) 大大改变了农村卫生面貌。

1970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 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发行,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这本书成为全国仅次于『毛主席语录』的超级畅销书,城乡医护人员基本人手一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这本书译为50多种文字,在不发达国家广泛推广。

基于这些艰辛的努力和探索,中国农村的医疗卫生体系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建立起来了,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烈性传染病基本都被消灭或有效控制,中国的人均寿命也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76年的68岁。

中国的『赤脚医生』医疗卫生探索,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

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

中国的 “赤脚医生” 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板。

在国际社会看来,一个百废待兴、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度里,大范围、低投入、短期限、高效率地培训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卫生队伍,基本上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在世界医疗史上可谓是一个创举,被誉为成功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经营单位缩小到了家庭的规模,工分计酬方式不复存在,赤脚医生也难以生存了。1985年初,卫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原来的赤脚医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医资格后可以继续行医。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至此,“赤脚医生” 也就成了历史名词。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人民的日子都好过了,农村医疗条件比毛泽东时代也改善了很多。但问题是,农民享受的待遇与城市人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农村医疗资源外流问题非常突出,比如2014年全国卫生人员总数比上年增加44万多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却减少了2万多人,一反一正差距有多大?

针对看病贵问题,毛泽东早在1965年7月就指出:

“县卫生院认为赚钱的医疗队就好,不赚的、少赚的就不好,这难道是人民的医院?”

“药品医疗不能以赚钱不赚钱来看。一个壮劳力病了,给他治好病不要钱,看上去赔钱,可是他因此能进行农业或工业生产,你看这是赚还是赔?”

有些医院,医生就是赚钱,病人病不大或没有什么病也要他一次次看,无非是赚钱,甚至用假药骗人。搞一些赚钱的医院、赚钱的医生、假药,花了钱治不了病,我看还不如拜菩萨,花几个铜板,买点香灰吃,还不是一样?

医疗市场化以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愈演愈烈,多少人一辈子的积蓄都顶不过一场大病;公立医院重复检查、重复治疗、高价收费问题突出,莆田系这样的黑心民营医院遍地都是,连手术台上提高收费价格这种事都做得出,让你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是不是真的应了毛泽东当年的担忧?

医患关系紧张,杀医伤医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种事情为什么毛泽东时代从没有发生过?

针对领导干部占据大量医疗资源导致的极度不公平现象,毛泽东也曾经一针见血指出:

“一个人,如果不动动,只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出门乘车不走路,就会多生病。衣食住行受到太好的照顾,是高级干部生病的四个原因。

他还明确指示卫生部,取消专职保健医生、保健护士的制度,让这些人回到病房和门诊去为群众服务,不要老围着领导转悠。

在审阅卫生部报告时,他专门批注:

“保健局应该取消”。

“北京医院医生多、病人少,是一个老爷医院,应当开放”。

这些年,大家看看各大公立医院的干部病房大楼是多了、还是少了?是豪华气派了,还是简单节约了?长期住院、赖在病房里坚决不走的现象加剧了、还是罕见了?北京医院开放了,但高级专家有几天到门诊,几天在高干病房?

所以我说,在关心群众疾苦、大办人民卫生事业方面,毛泽东是真心伟大。他主导的赤脚医生、合作医疗、下乡巡诊、中西医结合、“除四害”、“防治血吸虫病”等项目,虽然有一哄而上等缺点问题,但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需要,为中国人的卫生健康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天很多老百姓怀念毛泽东,源于市场化福利见顶、弊病充分呈现,历史周期性回归的必然。

今天这篇文章,其实是我两年前在知乎写的一篇答案的重新梳理。这两年舆论风潮左偏,一些人利用老百姓渴望公平公正、痛恨特权腐败的思想,煽动民粹、博取利益,所以我很少写类似内容,倒是写了不少反思文革、警醒个人崇拜的文章,当然也挨了不少骂。

重发这篇文章,算作对个人立场的一次申明。毛泽东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他的时代也不是很多人幻想的王道乐土,运动式治国的灾难教训极其深刻,但在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具体实践上,他至今仍然是执政者的楷模。

我们明明已经拥有了强过百倍的经济实力,为什么还不如当年一穷二白的时候,舍得为群众花钱呢?取消特权医疗、贵族医疗,回归公益属性,回归人民本位,咋就那么难?

本文地址:https://tomtang55.us.to/post/290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民心录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1. 访客
    访客  @回复

    现在又发展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