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一下: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霸气”!

 李向东   2019-10-10 09:19   1208 人阅读  0 条评论

  毛泽东时代的抗美援朝、中印自卫反击战、抗美援越、抗苏保国、西沙之战都足以证明新中国毛泽东时代的霸气!

  一、敢同美帝争高下

  1949年,中国红色政权刚成立,美帝国主义就发动朝鲜战争,谋求最终消灭这个红色中国。美国等18国集团联合国安理会的名义,总计出兵50万多人,坦克2400辆,战机4000架,各型火炮50000门,同时出动了原美国海军四只庞大的航母舰队群,杀向朝鲜。在许多人看来,这样的现代化的庞大的军群,任何一个国家,哪怕是当时的强国苏联也不敢与之抗衡。而毛泽东以伟大的军事战略与无以伦比的魄力,在斯大林犹豫迟疑之下,敢于单方面派志愿军与美国联军决雌雄。

  最后,近百万中国志愿军,在没有远程炮火支援,没有空中火力掩护,没有地面集群装甲突击的情况下,以弱胜强,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与敌血战的爱国精神,打败了美帝联军。这也是人类现代历史上,首次由一个新的弱势国家单独击败了世界合成力量的先例。对于一个几年前还在被日本军队肆意侵略蹂躏的国家,在几年后,突然间打败了世界上当时最强的军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样的奇迹除了毛泽东敢于创造,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美国就这样狼狈丢下11万多名阵亡士兵,带着80000多名伤员,以及换回来的45000名被俘人员,狼狈地求和停战。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使美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视毛泽东的中国。

  二、不向苏修让寸分

  苏联自赫鲁晓夫上台后,投降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全面施压,遭到毛泽东的严厉回击。赫鲁晓夫垮台后,其继承人勃列日涅夫公开贩卖“有限主权论”,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试图用武力威胁中国就范,不断挑起边境武装冲突,促成了中苏珍宝岛战役。

  如果是武器决定论者,这一仗是不敢打的,因为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苏联。以苏军在珍宝岛挑衅为例,苏远东集团军的1个坦克旅,3个摩托化步兵团,20000多人,对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苏联对于中国的军队装备清楚,知道中国当时最强的主战坦克T59型无法与苏联最新的T62型坦克对比。打朝鲜战争背景,是中国刚建国,百废待兴,但考虑帝国主义凌强欺弱本性和国家安全只有通过战争的胜利才能保卫的规律,毛泽东下了决心与美国借道作战,而打珍宝岛战争的背景又恰恰是文革高潮和刚结束,毛泽东又以大无畏精神下令消灭一切敢于来犯之敌。

  结果苏军中了中国军队埋伏,丢下了成批的装备及尸体,抱头鼠窜。胜利消息传到北京,正值中共召开第九次代表大会,毛泽东亲切接见战斗英雄孙玉国等,全国一片欢腾,奔走相告,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相比之下,勃列日涅夫脑羞成怒,又惊又怕,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先后撤职了隶属于苏联远东集团军1位元帅,3名大将,4名中将,24名上校、少校。从此,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同美帝国主义一样,再也不敢小视毛泽东的中国。

  记得当时笔者为珍宝岛战争的胜利写过一首歪词曰:

  《渔家傲·珍宝岛之战》

  乌苏里江浪水怒

  天山山脉风雨急

  苏军奉令犯圣地

  战鼓起

  中华军民守防齐

  事在当月十五日

  宝岛山河清如碧

  打翻坦克如摆棋

  似有言

  偷鸡不成丢把米

  三、教训印度反动派

  笔者对毛泽东时代的一句响亮口号“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打倒各国反动派!”记忆如昨。毛泽东不但敢同美帝争高下,不向苏修让寸分,而且对一切反动派的挑衅决不手软。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一直不满中印边境划分,一九五九年,自持有美帝、苏修支持,恶性制造边境冲突,企图霸占我国领土,对此,毛泽东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之原则,发动中印边境反击战,把不知天高地厚的印度军打得落荒而逃。对短短月余的印度军队全军溃散速度,有人说比过非洲的斑马群奔跑更快。如果不是毛泽东仁至义尽主动收兵,旦夕可以踏平新德里,这一仗,中国不但打出了威风,而且打出了仁义,令新生的共和国欢声雷动,令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刮目相看。

  所以,抗美朝鲜战争,中印自卫反击战,抗苏保国等是中国扬眉吐气的战争,是获得民族尊严的战争,是奠定了中国几十年和平环境的战争,是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的标志,大大改变了历史进程。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损毁我中华民族威望,诋毁毛泽东时代,使我们民族士气低落的人,我们要给予坚决的反击。毛泽东敢于碰硬,敢于反侵略精神,对于近代屡被欺负的中国更具深刻的现实意义。

  上述毛泽东时代的抗美援朝,中印自卫反击战,抗苏保国以及没展开的抗美援越、西沙之战的历史都可以雄辩证明毛泽东时代的霸气。

本文地址:https://tomtang55.us.to/post/24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李向东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相关文章  关键词: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