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主席: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知道的,你未必知道!

 民心录   2019-02-27 04:47   2384 人阅读  0 条评论

1

1947 年 3 月 18 日,延安城里已经可以听见清晰的枪声。胡宗南的主力部队已经逼近延安南面的三十里铺。刚刚率部赶到延安的王震立即去看毛泽东,他充满担忧地问:“敌占领延安后,是不是想用重兵把我们击溃,消灭我们?”


毛泽东说:“不会的。他是想把我们赶过黄河去。胡宗南可不是你王胡子,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下午,毛泽东、周恩来与西北野战兵团领导一起开会,研究撤出延安后的作战部署。


毛泽东说:“敌人要来了,我们准备给他们打扫房子。要告诉同志们:少则一年,多则二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敌人大军压境,枪炮声越来越近,延安的大规模撤离却没有发生任何混乱。


当时有记者问一个没有跟随母亲转移的孩子:“为什么不和妈妈一起走?”,这个正在自己准备小行李的孩子安静地回答:“妈妈不在我们的组里。”


傍晚,延安城里响起了一连串的手榴弹爆炸声,彭德怀冲进毛泽东的窑洞大喊:“主席还不快走!一分钟也不能待了!”


毛泽东还是一副不急不慢的样子说:“我说过,我是要最后一个撤离延安的。我还要看看胡宗南的兵是什么样子呢!”


此时,胡宗南的先头部队距延安只有七公里了。


当晚二十时,毛泽东离开了延安。


1947 年 3 月 19 日,胡宗南率国民革命军进入延安空城。


这成了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自以为的“人生巅峰”,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这样的“巅峰”,其实是毛泽东精心为他们挖的一个大坑。


要埋葬的是国民政府和蒋家王朝。


毛泽东乘坐美军留下的一辆吉普车,经过数天的行程到达绥德县的田庄,之后弃车步行。


胡宗南以为他们会一直向东行进,渡过黄河,到达山西的安全地区。


然而,毛泽东却转而向西,迎着胡宗南追击的部队走去,最危险的时候,毛泽东与胡宗南的部队仅隔一道山沟。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空中监视,他只在夜间行进,直到抵达安塞县的王家湾。4 月 13 日至6 月 7 日,毛泽东一直停留在这里。


当国民党利用无线电追踪技术追踪到王家湾之后,他又转移到了附近的小河村,并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小河会议”。


不管胡宗南的部队追得有多紧,毛泽东却始终“如有神助”,总是能抢占先机,耍得国民党军队团团转。


1947 年 5 月 14 日,新华社播发消息,公开宣布:毛泽东与中央还在陕北。


蒋介石闻讯大喜 。


他下令说:要全力以赴消灭毛泽东,能活捉最好。


他还这样告诉美国大使司徒雷登说:最晚当年 10 月,就可以消灭共产党了。


为了落实蒋介石的指示,胡宗南动用了 4 个半机械化旅追踪毛泽东,而毛泽东率领的所谓“中央纵队”却只有 4 个连。


毛泽东带着胡宗南在陕北高原兜圈子,把肥的拖瘦、瘦的拖垮,另一方面,却抓紧部署其他军事行动。


1947 年 5 月,当作为蒋介石的爱将的胡宗南占领延安的两个月之后,他的另外一个爱将张灵甫,却被陈毅和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击毙,而国民党最精锐的整编 74 师,则在山东临沂的孟良崮全军覆没。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 8 月,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部队南下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国民党的心脏部位插下了一把尖刀。


毛泽东之所以能做到一方面把几十万国民党大军玩弄于鼓掌之上,另一方面却能指挥大军纵横捭阖,所依靠的不是什么的虚无缥缈的“天命”,而是双方在情报和信息上的差距。


这个谜底一直要到解放后才完全揭穿。


原来,胡宗南的心腹熊向晖是一名共产党卧底。


正是因为他不断泄露国民党的作战计划和虚实,才让延安各机关、学校及时安全转移,使得毛泽东能及时掌握国民党部队动向,从容定计、谈笑用兵。


2

这是胡宗南第二次攻打延安失败。


事实上,早在 4 年前他第一次率大军攻打延安,也是因为其心腹熊向晖及时将情报送出,最终让陕北转危为安。


当时八路军的主力大多在前线作战,整个延安及其周边地区只留了三四万人的卫戍部队。真的要打,力不从心,少了胜算。


在这危急时刻,熊向晖及时将国民政府的作战计划传出。


毛泽东说:


“我党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同志干得很出色,他们把一些命令都抄录出来转告我们了。我们决定大泄一次密,完全公布蒋介石和胡宗南发给国民党各集团军、各军进攻边区和进攻延安的电报和书面命令。


我们要正面反击,就要从华北调部队,时间肯定来不及。我们只有一个良策,就是以大泄密来挽救边区和延安的危局……“


于是中共在接到情报后,便拟定了类似“空城计”的作战方案:一方面,破例引用情报,揭露国民政府行将剿共、挑起内战的罪行;另一方面,则迅速从其他地区抽调兵力,武装保卫延安。


第二天,朱德致电胡宗南,明白揭露胡部“已将河防大军向西调动,弹粮运输络绎于途,内战危机,有一触即发之势”。


电报还严正警告胡宗南:“当此抗战艰虞之际,力谋团结,犹恐不及,若遂发动内战,必致兵连祸结,破坏抗战团结之大业,而使日寇坐收渔利。”


之后,延安方面进而加大反内战力度。


朱德和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主任萧劲光分别致电蒋介石、何应钦、徐永昌和在陕甘宁边区周围驻军的各将领,呼吁团结,避免内战。


最终,胡宗南致电蒋介石,建议“停止行动”。


得知国民党这一丑恶行径,国内各界一致谴责蒋介石,国际舆论也是一片哗然,国民党只得罢手。


一场原本会给党中央造成巨大损失、并有可能改变当时形势的事件就这样安全度过了。


那么问题来了,两军对垒,为什么偏偏就是共产党能占尽先机,吃亏的却总是国民党,编剧都不敢这么写啊!


原因很简单,因为国民党内部四处透风、千疮百孔,稍微有几个清正廉洁有能力的,很多都是共产党的卧底,除了熊向晖,还有“龙潭三杰”,中华民国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国军参谋次长刘斐等等。


据说,国军的每一次作战计划,起码有三个渠道汇总到周恩来的桌子上。


而共产党内部则如铁板一块,国民党特务很难打入其中,所以只能转而求其次,学习共产党的做法,他们也打入国民党自己人的内部。


杜垏明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我指挥中心三个亲信,一个是中统,一个是军统,还有一个是中共的地下党,你说我还打什么打?”


不仅是共产党内部,就连陕北的老百姓都是一见到国民党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向共产党的部队报信,反过来却对毛泽东和他的部队动向守口如瓶。


政策研究室主任师哲曾一路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他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毛泽东一行离开天赐湾不久,胡宗南的军队抓住了一个老汉和他的小孙女,逼问毛泽东的去向。


老汉一言不发,国民党就把老人绑在树上,用马鞭猛抽,小女孩吓得大哭,但关于毛泽东的去向,老人和孩子最终也没有吐露一个字。


胡宗南和蒋介石,败得一点也不冤枉。


说到底,胡宗南之所以两次进攻延安都失败得那么彻底,除了出师不正,根本地还在于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完全不对等。


毛泽东就像是在下象棋,对方怎么走、走到哪了,清清楚楚,再据此排兵布阵,赢得明明白白。


而胡宗南和蒋介石就像是在打麻将,对方要出什么,自己能摸到什么,全凭运气,输得莫名其妙。


不是国军无能,实在是八路他开了“地图挂”啊!


3

很多棋局,双方信息若是不对等,一开始便可预见结局。


大到历史上的战役,小到现实中的个人,信息差距都能带来巨大的影响。


历史演义里有名的“空城计”,若是司马懿能清楚掌握诸葛亮的真实情况,哪怕诸葛亮的演技炸裂到获奥斯卡奖,司马懿也会毫不犹豫挥军直入,把诸葛亮的“小计谋”碾得粉碎。


我一直在想,普通人跟真正高手之间到底差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指出是可利用的资源,例如金钱、人脉等等。但很多时候,这样的资源差距背后,其实就是信息的巨大鸿沟。


《芝麻街》是一档美国儿童启蒙教育电视节目,初衷是为了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但却失败了。


因为后来的研究发现,对节目接触利用最多的还是富裕的儿童,也就意味着实际结果是扩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


电视机将同样的信息和只是传送到许许多多的家庭,但是人们在接触和利用的机会并不存在平等。


1970 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一种理论假说: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即“知识沟”。


1974 年,卡茨曼提出了“信息沟”理论,主要观点有四个


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所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交通量的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


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3.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的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技术,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


时至今日,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每个人每天都在接受着海量的信息。按理说每个人接触到的海量信息中肯定蕴藏着机遇,但又有几个人发现并去实现的?


虽然新技术越来越发达,让我们比以前更容易获得信息,但对所有人来说,获得的利益是不均等的。在互联网下,可以用“ABCD”来概括造成差异的原因:


A ( Access )——接触互联网使用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


以前电脑不如现在普及,甚至是奢侈品,有电脑的家庭获得了大量信息进而造成信息不对等。


虽然现在电脑、手机、平板十分普及,但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 2018 年 6 月,中国网民规模为 8.02 亿,而中国一共又有多少人?


还有高达数亿的不常上网群体,成了被时代落下的人,就像年前刷屏的“什么是佩奇”里那位费尽心力才知道佩奇是头猪的爷爷。


B ( Basic skills )——使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这点与教育有关:现在的90后有从5岁左右开始用电脑的,但更多的是高中甚至大学才开始用电脑。


因为两者从小所接触的教育不同,前者拥有集中资源的学校,因此对PS、OFFICE三件套、搜索引擎等早已烂熟于心。


甚至惊讶于为什么有人连基本的技能都不知道,至于那些交钱参加相关培训的人,在他们眼中则无异于交智商税(何不食肉糜的当代版吧)。


C ( Content )——信息的内容特点、面向受众等。


现在看干货的人很少,看故事的人很多。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不就是碎片化的故事填充生活的空隙吗?


相信喜欢我的读者更多是有批判思维的人,没有沉醉于娱乐至死的时代。


D ( Desire )——上网的意愿、动机。


有的人为了休闲娱乐,有的人为了寻求知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人生因此走向两极。


信息时代,我们都不陌生这个词,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想过这意味着什么?


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时至今日,每个人每天都在接受着海量的信息。传送的信息越多,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等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形成“信息沟”。


是的,信息时代意味着跟优秀的人差距会越来越大。


4

有些信息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这是被动的信息,但也还有主动筛选信息造成不对等的。


如果单纯只是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去选择接收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像蚕蛹一样作茧自缚,也称“信息茧房”


刷知乎的时候,遇到不喜欢的标记不感兴趣,便会减少推荐。通过搜集你的标记数据,建立起你的个人数据库,从而进行数据运算、分析,为你量身打造专属于你的牢房。


当然,你很开心。一段时间后,便会推荐越来越多你感兴趣的内容。有些人的首页推荐是情感故事,有些人是英语学习,有些人是不可描述的XXX……


看公众号的文章,觉得有趣便会关注该号,以后接受更多的推送。有些人喜欢咪蒙,有些人喜欢六神磊磊,(当然,也有些人喜欢我)……


久而久之,看待世界的角度也会受到影响。


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大脑的处理能力有限,因此不得不人为忽略很多我们觉得无意义的信息。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特点,特别是在大数据分析、算法推荐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信息过滤后,在你眼中的信息都是你爱看的,你关注什么就会发现什么。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许多微小的信息最终形成阻碍你前进的信息沟。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是面对海量的信息,有人发现机遇,有人视而不见。


你无意中选择获信息的方式,如果从来不加以反思,跳出这个框架来思维。那么,你将永远也难以意识到,你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信息鸿沟里的囚徒。


那些你越喜欢的浅显的、低俗的、奶头乐的东西,最终影响了你的认知和视角,也让你与那些厉害的人差距越拉越大。


5

古往今来,信息沟都是存在的,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地给自己画地为牢。


在古代,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在土地上胼手胝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也就决定了大部分人都只能被动的当“愚民”,成为统治阶层放牧的“两脚羊”。


只有少数人能通过读书求学,走出蒙昧,并最终实现自身阶层的跨越。


这样的跨越往往需要付出几代人的艰辛努力,非常漫长。


第一代人含辛茹苦努力奋斗,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


第二代人边种田边读书,争取考上一个功名,哪怕就是秀才,也算是跳出了框架;


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了重视教育的理念,后面的几代人才可能不用拴在田地上,而是有机会从小读书,并最终取得突破。


这是古代底层逆袭所要付出的代价,但也是能缩小这种信息沟的唯一方法(其实毛泽东本人也是这样逆袭的典型案例)。


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各种基础条件、社会现状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逆袭的底层逻辑其实还是这样,就是要想法设法缩小你和那些高手们的信息差距。


我们该庆幸的是,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和教育的普及,我们现在缩小信息差距的方法多了很多,往往一代人的逆袭就能超越几代人的积累。


这里,我简单梳理了几条缩小信息鸿沟的干货,总共有5条。


当然,能缩小信息沟的方法肯定不止这些,这里也只是点点题,希望能给大家启发,带来大家更多的思考,最终结合自身,选定一两种方法,坚持下去。


1、 与时俱进,掌握时代需要的技能


现在是信息时代,不会上网意味着主动放弃大量信息来源,不会使用手机意味着失去随时随地查找信息的能力。


最近都在说人工智能AI的时代要来了,未来的必备技能又会是什么呢?

 

2、 更多阅读,帮助进行预判


站在巨人肩上看世界,会更容易看到事情的本质。前人为我们总结了无数的例子,形成可以直接使用的结论。


毛泽东在革命运动的预判很成功,也是得益于他反复精读大量的书籍。

 

3、 选取合适的载体,避免过多信息类型的干扰


信息来源太多了,可以是书本、电脑、电视、手机等等。


但特定的信息载体只能提供特定的信息,就像你很难指望通过刷抖音学会严肃思考。


一叶一菩提,一个APP就是一个不同的世界,要学会有所取舍,有所坚持。

 

4、 选择信息,有用还是无用


书有很多种,有些是让你放松的快餐文化,有些是让你费力的经典著作。


互联网信息也一样。


是的,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大多数人会选择容易的书当作消遣方式,但也还有选择需要思考的另一类人。


你可以学着驯化那些信息载体,知乎、头条不都是算法推荐吗,你只要对真正有用的东西拼命点赞、点收藏,而对那些只是消遣的东西疯狂点X,类似这样的APP很可能就成了你的定制学习工具。

 

5、 有效社交,拓宽自己的思路


以上几点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选择认为有用的信息,但真相是有三个角度的:你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和真相本身。


很多自己认为无用的信息,也许恰好是掌握局势的关键。通过跟他人的交流,了解他人的想法,才能更好了解事情的真相。


例如普通员工也许会觉得领导的很多决定是错的,但若是从领导角度出发,也许会看见普通员工角度不知道的信息,也才会明白领导的决定是最优解。

 

中国最年轻的创业 CEO 之一的王信文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这样的话: CEO 的正确判断力常常是通过信息优势获得的,而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阿里的一个高管也曾经说过,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很快速成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马云很早就不再骑马打仗,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段位的交流。


可以想象,如果每天跟你聊天的都是各国元首,一流经济学家,全球最成功公司的CEO,那你一定会变得很厉害。


所以,如果你能坚持上面这 5 点方法(或结合你自身实际的其他方法),那么,你将可能不断缩小与真正优秀人之间的距离。


但同时,你也将拉开你同那些原地踏步的人的距离。


信息的鸿沟只可能在每个个体的层面得到减少,但对整个世界而言,却永远不会消除。就看你是站在沟的这一边,还是沟的那一边,又或者干脆躺在沟底。


这就是信息的威力,藏在世界分化背后的残酷真相。


长远坚持做这些一定不容易,也正是因为不容易,所以才能拉开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与君共勉。

本文地址:https://tomtang55.us.to/post/219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民心录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相关文章  关键词: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