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九边)
今天讲一个一直被提醒要讲的事,也就是袁崇焕。关于袁崇焕这些年看了无数的文章和书,最终写成了这篇,整体来说我觉得这些说法更加靠谱一些。说袁崇焕之前,我们得先讲清楚一件事,我们一般说明朝后期国力日衰,这么说其实不准确,明朝当时是财政日衰,财政跟国力关系不大,或者不是强相关,比如美国现在国力达到巅峰,但政府指日可待要破产一样。
财政就是国家通过税收收到中央的钱,中央拿去养活官僚,养军队,地方上养巡捕,明朝后期南方经济很好,看看《金瓶梅》就知道,不过财政扛不住破产了,然后王朝崩溃改朝换代。至于美国为啥要破产了,这不是我说的,这也是这两年特别火的一个话题,华尔街日报前段时间也发了文,开始美国联邦预测还有几年要破产,如果大家有兴趣博主抽空翻译下那篇文章。
既然财政收入是从民间收税收上来的,那可以得出这么两个推论:如果收太多经济自然凋敝,民不聊生,说不定就造反了;但如果税收太少,老百姓自然是轻松了,但是国家安全问题又没法保障,别忘了,中国北方顶着一坨北亚战斗民族,弄不好杀进来就是各种大屠杀。
我们成天谈论市场、贸易、以及其他各种好玩玩意,但大家一定要明白一点,市场不是凭空来的,需要通过暴力推平各种山头,国家垄断暴力后不在有暴力,市场才会生长起来,其次市场本身非常脆弱,需要用武力来维护,如果能抢大家肯定不去抓生产,所以马克思说“暴力和市场是一对孪生兄弟”。
一般书上都说税收多了不行,但是很少有人说收少了更不行。
我们举几个例子说明下财政和国力关系不太大。
比如宋朝,史书上提起他来,一般会说它经济文化极其辉煌,"gdp占到全世界的85%",又说宋朝“长期积贫积弱”,很多人还以为宋朝有神经病,一阵一阵的,其实吧,宋朝就是典型的强经济弱财政,经济辉煌无比,但是财政烂的一塌糊涂,钱一直不够花,尽管税负非常高,成功逼出了几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但财政一直处于破产的边缘,国家依旧穷的一逼。
为了筹钱,宋朝作为一个古代封建帝国却把“货币”,这一技能点到了逆天的境界,几乎尝试了人类想象力能涉及到的所有敛财的技术手段,什么铸币税,什么信用货币,什么金本位,盐本位,甚至包括央行注资建设新农村等,如果南宋能像现在美国一样以国债为抵押发行货币,那它真成精了。
为啥宋朝这么能闹?缺钱呗,宋朝国家经济其实挺繁荣,但是政府钱不够花,而且要向北方的少数民族赔款,同时养着上百万禁军,还有史无前例数量的文官,财政钱够花有了鬼了,钱不够花就得想办法,天空才是边界地瞎折腾。
宋朝国家经济强但是财政随时破产,但大清正好相反,刚开始的时候国家穷的要死,但是财政却不虚,清朝刚入主中原那会儿国家非常凋敝,刚打了几十年仗,国家刚成立,烽烟四起,百废待兴,国事乱的一团,把皇帝都给逼出家了(顺治皇帝也可能是死了,不过史料中说他确实扛不住工作和感情的双重压力,滋生出了轻生、厌世、暴躁等抑郁症症状,所以他出家或者自杀以及心理不健康导致早逝,都正常),但当时依旧维持着恐怖的常备军,据黄仁宇测算,清朝刚开国,土地是明朝一半,税负是明朝的一倍。
那明朝呢?明朝这个奇葩刚建国的时候也是穷的一逼,但是又是修长城,又是大规模一次又一次的主动出长城征蒙古,下西洋,后来经过两百多年的折腾,经济也翻了几倍, 南方培养出了辉煌的工商业,反倒是动员一次十万人以上的部队打一次仗就虚了,也挺无语。
问题出在哪了?
问题就出在整个明朝两百多年税收一直变化不大,开国皇帝朱元璋苦出身,想起元朝末期横征暴敛就睡不着觉,并且立了一个类似“大明永不加赋”的牌子在户部,上边仔细写清楚了每项税收该收多少,但是国家开支一直在膨胀,人口多了嘛,父母官和警察也多了,政府要养的公仆多了,财政开支自然会不断膨胀,明朝政府也就慢慢越来越憋屈。而且明朝一直有个毛病,收税能力很差,能收的上来80%就不错了。
清朝也声称“永不加赋”,不过清朝后期开征商业税,镇压太平天国,给列强赔款,都是用商业税和海关税收解决的。
博主专门查了下明史专家黄仁宇的说法,明初税率是3%左右,明末2%左右,算上通货膨胀,几乎没变。这也是为啥很多人说清朝比明朝强大的多的原因,因为清朝财政动辄上亿两银子,明朝一直都是那三千多万两。
那肯定有人要问了,博主不对啊,连清朝后期都开征商业税,明朝南方工商业不是挺繁荣嘛,怎么就不能像大清一样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开征商业税?会不会是明朝太落后没听说过“商业税”?那不是,中国征收商业税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的,而且在明朝前一百多年的南宋,那个战五渣的大宋一年单是商业税就能收4300万两,明朝商业税只有300万两,是宋朝的一个零头,明朝总财政3000万,你们对比下差距,明朝财政巅峰的时候都没达到宋朝商业税一项。那问题出在哪了?
那为明朝啥只有这么一点呢?
首先,明朝中后期美洲发现天量白银,这些白银涌入中国购买中国特产的丝绸和瓷器,有点像现在央行放水,在中国南方沿海搞出了史无前例的工商大繁荣,南方商业新贵崛起后,大面积把自己家里的小孩送进学堂,大家一定要有个常识,古代进入朝廷的一般叫“庶族寒门”,或者简称“寒门”或者“庶族”,统指的是小地主,而不是平头老百姓,古代平头老百姓通过科举进入朝廷非常非常难。这些江南新贵然后通过科举进入朝廷,形成后期非常著名的“东林党”。
东林党把持朝政,你跟他们有了冲突,他们就说你道德败坏,然后群起而攻击,和那个“阉党”打成一团,现在东林党当然基本是臭了,不过有人竟然给阉党辩护,这也有点夸张了,两派没一个好东西,都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客观的讲,阉党把持朝廷那几年整体要比东林党好那么一丢丢,不过后来很多东林党余孽做了贰臣,在清朝朝廷上班,明史就是他们一伙参与编撰的,自然不会说自己有毛病。反正大家要提高警惕,有些知识分子满口大词,又是民主又是法制,很可能他们跟东林党似的,屁股就是歪的。
其次是走私昌盛,明朝末年东南亚大海盗郑芝龙崛起,也就是郑成功他家,这个海盗家族垄断东南亚海上贸易近半个世纪,大规模向中国内地走私,他们自己富可敌国,舰队规模亚洲无敌,据推算,纳税额应该是在0.7%左右,也就是说,几乎全部是走私,跟清朝没法比,清朝后期让英国人赫德帮忙设计海关制度,赫德在中国折腾了半个世纪,给大清赚了好几亿的白银,没这些钱,大清早就完蛋了。
多说一句,这个英国人赫德工作太突出,给大清续了命,大清给了他极至人臣的殊荣,头品顶戴,太子太保,爵位比左宗棠都高。有意思的是,赫德死后20天后,他服务了一辈子的大清爆发了武昌起义,大清也紧接着玩完了。
大家一般说起明朝,第一反应是“海禁”,是“寸板不得下海”,其实吧,以明朝对海洋那态度,几乎一直没认真执行过,真正的“大海禁”是清朝针对台湾郑氏家族的,当时郑成功躲到台湾死活不归顺大清嘛,顺治18年开始搞“迁海令”,沿海五十里搞成无人区,人口全部迁往内地,不服的当场处死,随手干掉几十万不配合的沿海老百姓,政策持续到康熙22年,把台湾经济逼倒退了几十年,台湾人无力再战,大清随手收拾了湾湾,台湾战役基本不咋提,因为台湾根本没咋抵抗。这招后来美国反复使用。
不过明朝对“北元”的经济禁运玩的非常溜,明朝建国后在北方修了“九边”要塞和明长城,对蒙古进行物资封锁,从甘肃到东北全线禁止通商,未经朝廷允许把盐铁贩卖给蒙古,一旦发现全家送去守长城,几十年就把蒙古逼到做饭连铁锅都没了。这也是为啥土木堡之变后蒙古求和积极性比明朝都强,把逮到的皇帝都给放回来了。
上边用了几千字,其实是想说,大家看待明朝末期的所有事,都要放在“国家没钱”这个框架下,你只有深入领会了它没钱,而且没办法筹到钱,你才能领会它做的一系列沙雕操作,比如为什么农民军死活剿灭不下去,比如为什么老百姓反映朝廷军队比土匪还坏,甚至包括他们裁撤了驿站,著名公务员李自成含恨下岗,以及为什么李自成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死灰复燃,都是“没钱”这个事实的逻辑产物。不然就会萌发出类似,既然你那么穷你为啥不去投资艺术品交易之类的“何不食肉糜”的沙雕言论。
这种“没钱”的背景下,大明出现了大饥荒,据说是每隔几百年一次的小冰河时期,粮食会大面积减产,引发暴乱,考虑到那个时候欧洲大陆正在打“三十年战争”,英国资产阶级也起来造反了,克伦威尔和保王党之间爆发了“马斯顿荒原”之战,说不定是真有这么个冰河期,不过有件事倒是真的,当时大家发现卖丝绸赚钱,把很多长粮食的地改种桑树了,粮食产量自然暴减,老百姓又不是蚕宝宝,不能吃桑叶过日子。你们看那个《大明王朝1566》,里边有提这个事,当时官员就提出了预警,这一点上这个电视剧倒是很写实。
不过这几年最新的研究成果倾向于认为,明朝饥荒效果并不明显,帝国最大的问题是“党争”,国力在争论、相互攻讦过程中被消耗殆尽。
举个例子,一个阉党大臣被批准修一项工程,耗资巨大,修了一大半,东林党上台了,一道奏折干掉了之前的大臣,耗资巨大的工程被废弃,巨额投入也打了水漂,然后这种情况一再重演,帝国境内到处是80%完成的项目,国力就这样一点一点被耗尽了。那个辽东巡按熊廷弼就是被东林党给搞下去的,孙承宗是被阉党给搞下去的,总这么瞎折腾,能好有了鬼了。
所以天启七年,袁崇焕进京去见皇上,当时皇上已经换上了崇祯皇帝,考虑到袁崇焕在两年前宁远大捷中顶住了女真人的东扩,成为了帝国柱石级的人物,宁远战役之后没多久就被朝廷提拔重用。
他的那个老对手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没多久就死了,以前很多人说是被袁崇焕的大炮给打死的,最近几年不咋提了,据说是朝鲜人造的谣,这几年网络发展,学术界达成共识,说是跟那次受伤关系不大。此外宁远之战之后,皇太极还去打了一次科尔沁蒙古和东江,说明当时就算受伤也不严重。
崇祯皇帝给了袁崇焕位极人臣的各种殊荣,让他带着尚方宝剑蟒袍玉带去辽东,加封太子太保,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这里其他的好理解,蟒袍玉带是什么东西?在明朝,这玩意是臣子里最牛逼最酷的打扮,你们去看三宝太监,他就戴着那玩意。
袁崇焕什么人啊,他心里明白朝廷的问题在哪,知道财政面临崩溃,国家只能向农民征税,他当过地方官,知道朝廷向农民收一两银子,落实到农民那里就是10两,也知道本来灾情就严重,加税无疑是火上浇油,但是不加税分分钟就崩溃,加了税可能再苟几天,如果大家玩过类似《全面战争》,《文明》类的游戏,多多少少能体会这种困局。
不过袁崇焕到了东北二话没说,先把毛文龙给杀了。
那问题来了,这个毛文龙是谁?我们得把这个说清楚,这也是整个袁崇焕案的关键。当时他是东江镇总兵,这个“东江镇”是毛文龙自己发明的,他呆的那个地方叫“皮岛”,在现在的朝鲜境内,如下图:
宁远是袁崇焕的地盘,在现在葫芦岛附近,现在叫“兴城”,在山海关和锦州之间,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那个皮岛是毛文龙的地盘,大家可以看看,正好对后金形成一个夹击状态,事实上袁崇焕的成名之战,宁远大捷,后金后来为啥不打了回去了,就是因为这个皮岛上的毛文龙部队冲出来抄了后金大本营,后金赶紧撤了。
这个道理上讲,这个岛对后金形成“爆菊”之势,只要后金敢出去搞事,他们就可以去搞后金,那问题来了,后金为啥不去先把他灭了呢?
灭不动嘛,毛文龙在岛上,博主专门用百度测量了下,那个岛距离陆地十来公里,后金尽管不是游牧民族,而是渔猎民族,但是下海这种事想想都虚,所以一直也没打下来。就这样,毛文龙一直干到了总兵一职,总兵是个啥东东呢?相当于兵区司令一职,手底下有几万精兵悍将。
但是这个毛文龙武夫出身,性格非常不和谐,基本跟谁都处不来,而且跟旁边的朝鲜从事不法生意,把朝廷给他的赏赐去朝鲜换当地土特产什么的,这让他的领导们非常反感,但是一般大家都知道轻重,知道皮岛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一直忍着这哥们。
直到袁崇焕上台,他带着皇上给他的尚方宝剑到了东北后,忍了一段时间毛文龙,终于没忍住把他给办了。
《明史》中对袁崇焕非常够意思,说毛文龙是个坏逼,所以袁崇焕一时冲动,把他给杀了,毕竟手里有尚方宝剑。
这里就有一个大问题,尚方宝剑真能不需要向皇上请示,就砍军区司令一级的大员吗?如果你觉得可以,那是电视剧看多了。
官场一般都有一套它自己的逻辑,不方便说,但是大家都懂,比如皇帝一般体恤老臣,觉得老人家行走不便,赏赐老臣“紫禁城骑马”,真的是平时骑马上班嘛?当然不是了,给根棍子,让拄着,意思是这根棍子就是马,皇上已经表达了怜悯了,懂了就得了,别得寸进尺还想骑马。
这个尚方宝剑也一样,是皇帝表达对臣子的信任的,说你有打破常规的权力,但是你真的打破常规了,那就是找死,有点像你去别人家做客,人家说你就当这是自己家,你真当是自己家,到处翻?肯定不是嘛。这就叫潜规则。明朝近三百年,仅此一例,你就知道这个潜规则绝不是博主编的。而且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毛文龙也是有尚方宝剑的。
袁崇焕懂不懂这个?当然懂了,他是文举人出身,这一套非常熟。那为啥他发这个疯呢?
个中原因非常复杂了,很多学者靠着考证这个每年还能领到工资,博主说一个我认为能自圆其说的逻辑。
袁崇焕其实非常明白,大明根本没法跟天生战斗民族女真人硬拼消耗,原因嘛,我们前文说的,没钱嘛,如果战事持续做大,到时候肯定是情况越来越恶劣,所以只有一个办法,拖死女真人。怎么拖?
道理不复杂,就问一个问题就明白了,在努尔哈赤之前几百年,女真人一直都是明朝在东北看门的,怎么突然就暴走了?对,随机出了组织天才,把大家组织了起来,拧成一股绳,顿时牛逼了。那是不是等这个组织天才死了,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一般是这样,北方少数民族严重依赖天才型组织高手,99%的时候散的一盘,但是等到出了天才,迅速就能被组织起来,一般有两个折腾方向,要不往西走,一直能打到德国那一带,要不就往中原方向进发,但是中原王朝有长城嘛,还有层层关隘,历史上的“九边”、“六镇”、唐朝的各种节度使,都是防这伙人的。如果在组织天才带领下他们都没法突破北方关隘,那基本再也不会有可能了。
而且少数民族有个明显的毛病,没有明确的继承关系,往往老可汗死了之后几个儿子和权臣各种闹,迅速就分崩离析了,比如元朝,成吉思汗留下一堆蒙古帝国,迅速就都崩溃了,只有中国这个挺了小一百年,因为中原这个蒙元帝国学了“汉制”,中国化了 。知道了这些,就知道为什么宋朝人说“胡虏无百年之运”,“百年”差不多正好三代人,没有制度保障,顶多三代人就崩了。
所以袁崇焕当时有个想法,他想跟后金议和,不打了,选一个成本最低的办法,慢慢耗,等女真人自然消亡,就跟绝大部分北方战斗民族发生的事那样。事实上这件事他想了很久,早在宁远战役中,他就派使者带着礼物去后金,开始考虑议和的事。
其实后来的史学家一致认为大明当时最应该的做的事,就是议和,先不打了,然后专心解决民生问题,解决了民生,就解决了农民起义的土壤,国内先安定下来,然后再慢慢收拾东北乱局,最好能搞个三反五反,整顿下吏治。打仗绝对是“钱老虎”,孙承宗去东北修堡垒,训练了十来万关宁军,跟后金一仗没打,每年东北耗资600万两白银,三年1800万两,你们感受下。把整个北方逼反的“三饷”,也才五百多万两白银。
两线作战兵力分散倒是小事,财政根本扛不住,不给士兵发钱,朝廷军队战斗力基本是负的,到处抢老百姓,而且不断的哗变,这谁能吃得消?而且明朝对善于野战的女真人并没有好的办法,只能是修城墙,摆大炮,一直在那里维持重兵集团死耗,《明朝那些事》里经常听说的“关宁铁骑”,其实战力非常成谜,而且关宁铁骑这个词本身出自清朝人写的文章,《明史》里并没有提到,至于战绩,乏善可陈,表现远远不如戚家军、川军什么的。
等到袁崇焕这次到达东北,此时努尔哈赤已经死了,他儿子皇太极上位,比较少见的是,女真人内部没有发生内讧,而且这个皇太极也是个牛逼人,依旧能约束得住他们女真诸部。
袁崇焕想议和,那就得先杀毛文龙。问题是为啥这么干?
主要有两点:
他要跟后金和谈,毛文龙是否能同意?铁定不同意啊,如果真的不打了,毛文龙占领的那块地就没意义了,没啥作用还花朝廷的银子,很快就被裁撤了,毛文龙肯定会百般阻拦。而且毛文龙曾经骗努尔哈赤要和谈,人家来和谈了,他把使者给绑到北京凌迟了,可见这个毛文龙对和谈这事没啥兴趣。
其次,由于毛文龙不服管,明朝东北军区就出现了政出多门,比如袁崇焕正在和谈,毛文龙跑去杠了下后金,后金会怀疑袁崇焕的诚意,自然没法合作,和谈大计也就进行不下去,所以一定要干掉毛文龙。
干掉毛文龙这事有个过程,先来文的,朝廷上很多文官向皇上上折子要裁撤毛文龙的军区,不过皇帝死活不同意。袁崇焕也跑去毛文龙的地盘上软磨硬泡让毛文龙服从指挥,没想到毛文龙根本不理会。
那没招了,软的不行来硬的。有天袁崇焕装作去毛文龙的皮岛劳军,突然就把毛文龙绑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宣读了毛文龙的罪状,毛文龙还没来得及狡辩,就被杀了。
袁崇焕随后向朝廷上书,说皇上吉祥,毛文龙那是个不听话的坏逼,我已经替您把他宰了,不用谢。
皇上能怎么办?把袁崇焕抓起来?东北的事怎么办?所以崇祯随后表示:那啥,杀就杀了,你好好上班,争取早日灭了建奴。
袁崇焕看皇上没责怪还挺高兴,准备继续跟后金谈判,随后天塌下来了,咋了?
后金绕道蒙古偷袭了北京城。
前文我们讲过,后金崛起后西藏的喇嘛跑到东北和后金搞联欢,要求进步,从那以后,女真人就和喇嘛教结盟,一起修理蒙古,蒙古人信喇嘛教嘛,他们的教宗和女真人联合了,自然抵抗女真人不积极,皇太极迅速拿下了一大堆蒙古的地盘。
打下蒙古之后,一直找机会绕过山海关去中原内地去打劫一把,因为小冰河期嘛,中原不好过,后金更不好过,但是一直不敢离大本营太远,别忘了,还有个毛文龙。现在终于毛文龙被杀了,皇太极不再有后顾之忧,在蒙古人的带路下,从山间小道跑到蓟门那一带,守城明军没有防备,一天就被满蒙联军给攻陷了。
随后满蒙联军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在北京周围大肆劫掠,袁崇焕赶紧带着一万关宁军回防北京,到了北京城下的时候,向皇帝请求关宁军入城防守,崇祯皇帝没同意他入城,明摆着嘛,北京城的城墙又厚又高,需要三百年后的攻城榴弹炮才能炸开,城里守军足够,根本不需要他进城防守,他提这种要求本身就暴露了他消极避战,皇上已经不高兴了。
随后在跟后金军作战过程中,明朝大将满桂被人射了一箭,回到营房之后把箭取下来发现竟然是关宁军的箭,大家肯定纳闷了,怎么还能看出来箭是谁射的?其实从秦朝开始,我国很多时候就采用“记名制”,也就是刀剑是谁铸的,什么单位,都随手刻在兵器上,有点像现在软件公司写代码,需要标志哪段代码是谁写的,将来出了问题好追责。从箭上的标志可以看出这批箭都是给关宁军用的。
这件事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皇帝终于怒了。袁崇焕被下了大狱。大家可能要问了,这有点夸张了吧,杀毛文龙这事皇帝后来也认了,女真人跑北京城下是从蓟门打进来的,又不是从山海关进来的,射满桂这事就更扯了,箭是关宁军的,完全有可能有人栽赃啊,怎么就把袁崇焕给抓了?
随后后金军在北京城附近烧杀掳掠,抢够了,而且明朝各地勤王部队都赶来了,包括那个著名的明朝女将军秦良玉也带着部队正在赶过来,后金的部队达到了战略目的,而且有可能被合围,赶紧撤了,这下把袁崇焕丢在北京城了。
袁崇焕被移交明朝司法部门,审了八个月,结合各方口供,得出来的结论如下,以下是原文,如果大家不想看,直接跳过,后文有博主解释:
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大意是:袁崇焕令人失望,让搞的事没搞定,欺瞒皇上,而且把朝廷物资给后金,为了议和把毛文龙给杀了,让敌人跑到北京城下,而且带着喇嘛进了城。
其实说的很清楚了,根本没提满桂被射了一箭那事,满桂被射那箭其实是在心理上让崇祯彻底对袁崇焕失望了,判决结果说的全是袁崇焕切切实实干过得事,为了求和杀了毛文龙,导致后金失去后顾之忧,长驱直入打到北京城下。
这里有一点很奇怪,女真人又不是从山海关进来,山海关和宁远才是袁崇焕防区嘛,为啥说他要负责呢?这个其实也正常,从唐朝开始,为了防止地方官把自己地盘上的坏事赶到其他地方就完事了,朝廷都有“负责到底”的规则,包括后来清朝广西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军辗转流窜,跑江苏去了,广西军事头脑向荣一直跟着到了南京城下,最后死在了那里,袁崇焕地盘上的匪患,跑北京去了,袁崇焕当然得负责了。
而且他之前为了跟后金议和,免费送了后金一些物资表示友好,现在把这事提上来了,尤其是议和没议成,擅自杀了军区司令以及输送物资这事就说不过去了。
还有一条罪名,说是他带着喇嘛潜入北京,这一点学术界争论很厉害,因为袁崇焕就算信教,接受灌顶入了藏传佛教,随时带着上师仁波切给自己灌鸡汤,按理说罪不至死嘛,这怎么算罪名呢?
所以吧,这几个喇嘛肯定不是“心灵导师”那么简单,最靠谱的说法认为,这几个喇嘛应该是作为独立第三方过来代表皇太极议和的,至少袁崇焕这么认为的,因为之前在东北,袁崇焕私自和皇太极勾勾搭搭,中间传信的也是喇嘛,在朝廷眼里又犯了私自议和的毛病。
就这样,袁崇焕因为板上钉钉的罪行被判处凌迟,事实上他犯的那几条罪行随便一条都得被凌迟,最终被剐了三千多刀。
此外还有一个恶果他没看到,这也是这些年有人翻案,说毛文龙被高估了,他的战斗力没那么强,一直在欺骗朝廷,拜托,毛文龙死后,他手底下的几个骨干都投靠了大清,立下不世战功,成了后来大清建国后的三个铁帽子异姓王,也就是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这些人在明朝内部基本没人能敌,毛文龙的队伍都是这些人,再说毛文龙被高估,我就不知道该说啥了、
看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朝廷给袁崇焕定的罪,没有一条是编的,也没有一条是不是杀头重罪,至于以往说的皇太极实施反间计,那纯粹是扯淡,是后来清朝编《明史》,为了给袁崇焕开脱编了个低级段子,没有哪篇严肃的文章会提那件事。
那为啥编明史的人要替袁崇焕开脱呢?
这个也非常诡异,袁崇焕被杀的时候,整个明朝基本上没人替他惋惜,说他就是一秦侩,现世现报,清朝初年的那些书里也是这观点。但是到了编明史,得定下来基调,啥基调呢?袁崇焕不能是坏人啊,他跟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过招的,而且顶住了清朝两大先人东扩,太LOW了不合适,但是也不能抹黑崇祯,大家可能不知道,满清的合法性就在于替崇祯复仇,清朝的江山不是从明朝来的,是从李自成那里来的,清朝皇帝要去给朱元璋扫墓的,所以又改了改,改成个悲情人物,加入了那段“反间计”,想体现崇祯也不是坏人,只是有点萌蠢。
到了民国,要驱除鞑虏嘛,所以树起了民国三大IP,岳飞、袁崇焕、文天祥,这三人都是古代抵抗北方异族入侵的英雄,所以非常适合反清以及随后的抗日,岳飞是蒋委员长的最爱,国军教育基层,“打死不投降,党国文天祥”,还有袁崇焕,被梁启超一顿夸,一下子上升到民族英雄了,再后来金庸搞通俗文学,一顿夸,基本就是现在的型。
文末准备一句话概括下,毛文龙是真冤,袁崇焕道义上冤,但事实上不冤,毕竟他是尽心尽力干活的,活没干好,不至于落那么个下场,不过摊上那个大时代,个人命运为时代做了注脚,毕竟大厦将倾,个人跟蝼蚁似的,命运基本是随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