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坳上的中国》,结合《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想通一些事,那就是毛泽东时代很多小国企的“浪费”,是形格势禁的结果。比如在缺乏煤炭的江南保障煤炭自给,在轻工业相对不发达的内蒙要求轻工业自给。这其实是当年大三线、小三线建设的一部分。是一种战时保障经济体制,主要目的是万一发生战争,不至于一处失手就被“点穴”而亡。
这和明治年间的日本修建铁路是有异曲同工色彩的。明治年间修建的铁路,大部分都要距离海岸线远一点(尽管海岸线边上地势平坦,人口稠密,修建铁路成本低收益高),原因就是为了防止被列强的海军用舰炮或登陆部队轻易破坏。
黎阳当年评价毛泽东时代,用一个词很准确,就是“准战争状态”。这个“准战争状态”的真正终结,靠的是毛泽东时代留下的一笔中华民族万世之利——核武器技术。
正是因为有了核武器技术,才使大量常规军事力量可以大幅削减,才得以使整个国家脱离“一切为了备战”的紧张状态。
一个国家通常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挨打。如果一个国家处于随时可能被敌国武装入侵的状态下,它是没法安心做任何经济建设的,因为随时要担心建设出来的东西被打烂。中国从1840年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直到核武器研制成功,这问题才有了一点貌似可以被解决的迹象。
四个因素终结了中国“准战争状态”。1.拥核。2.对美国关系正常化。3.1979年对越战争(这次战争试出了苏联的底线,对苏联不会武装入侵北方边境有了把握)。4.1982年洲际导弹的发射成功。这三件事情完成之后,中国对于周边的安全环境相对比较放心了,终于可以百万大裁军。
当然,结束“准战争状态”的意义绝非省下军费这点钱。关键在于各地可以放心大胆建设全国统一的市场,而不用耗费很多资源强求各地的自给自足了。有了全国互相连接的大市场,才有了能够支撑大工业生产的大需求,然后才会有爆炸性增长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