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早年离家、投身革命,一生操劳、鞠躬尽瘁,作为革命导师和文化大家的他,早已对节日超然视之,不过1946年的元宵节一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
这是1946年2月16日,元宵节,延安群众自发为毛主席献“人民救星”匾,表达对毛主席的敬仰感激之情。
在此之前的抗战期间,歌颂毛主席的歌曲《绣金匾》已经在陕甘宁边区传唱多年,这首歌改编自甘肃庆阳民歌,最早的版本叫《十绣金匾》——
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一绣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气,你一心爱我们,我们拥护你!
二月里刮春风,金匾绣得红,金匾上绣的是,边区陕甘宁;二绣陕甘宁,世事多太平,军和民大团结,大家一条心。
三月里是清明,金匾绣三层,金匾上绣的是,模范八路军,三绣八路军,抗战下决心,对民众多恩情,爱国爱人民。
四月立夏天,金匾绣得宽,金匾上绣的是,八路军大生产;四绣军生产,比民忙大半,夜晚间守警戒,白天务种田。
五月五端阳,金匾绣得亮,金匾上绣的是,边区老百姓;五绣老百姓,抗战最热情,组织起自卫军,打倒小日本。
六月热气腾,金匾绣花云,金匾上绣的是,民众的劳动;六绣民劳动,有利有名声,行行出状元,二流子成英雄。
七月里七月半,金匾绣得宽,金匾上绣的是,妇女的生产;七绣女生产,织布又纺线,加入识字组,要当女状元。
八月里八月半,金匾绣得圆,金匾上绣的是,边区合家欢;八绣好家常,卫生身体强,全家人都和气,民主好商量。
九月里九重阳,金匾绣得长,金匾上绣的是,移民上天堂;九绣难民来,政府好优待,老户们帮助他,吃用有办法。
冬里天气寒,金匾十绣全,金匾上绣的是,政府恩情宽;政府恩情宽,冬学到处办,有吃有穿有文化,快活过新年。
随着革命的胜利,这首歌传唱于全国,方便传播起见,十绣被精简为三绣,名称也改为《绣金匾》——
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
二月里刮春风,金匾绣的红,金匾上绣的是,救星毛主席。
一绣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气,你一心为我们,我们拥护你。
二绣总司令,革命的老英雄,为人民谋生存,能过好光景。
三绣八路军,坚决打敌人,消灭了反动派,全国享安宁。
1976年,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逝世后,歌唱家郭兰英怀着深切悼念之情再次演唱了这首歌,将第五段词改填为: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革命,我们热爱您。这就是我们现在听到的《绣金匾》的来历。
可以想见,1946年元宵节,延安群众扭着秧歌、唱着《十绣金匾》、抬着金匾来见毛主席时,气氛是何等热烈、心情是何等激动!
是啊,六个月前日本投降,这次过年是多年没有的太平春节了、再也不用担心日本飞机前来轰炸,大家当然很开心!
毛主席也很开心——四个月前《双十协定》签订、国内和平初见曙光,久别的儿子毛岸英一个月前从苏联回来,自己心情很好、刚刚大病初愈,和乡亲们一起过年,当然很愉快。群众自发来送匾,当然不是仅仅因为毛某人、而是献给党、献给人民军队的!
也许就在这时,埋下了毛主席三年后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上喊出“人民万岁”口号的伏笔。
毛主席当年组织战士们为驻地枣园群众开凿的幸福渠如今还在——
1946年元宵节献匾活动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是杨步浩(下图右一),这是他1944年春节带领农民秧歌队,到枣园给毛主席拜年时的合影——
杨步浩(1905~1977)是陕北横山人,出身穷苦,10岁起就给地主打零工维生,1929年逃荒到延安县碾庄乡石家畔村落户,作为一个外来户,遭人白眼是少不了的。
1935年红军来了,他分到了窑洞和土地、打心眼里感激共产党,认准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就会过上好光景。193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村干部,工作积极。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陕甘宁边区包围封锁。中共中央组织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杨步浩全家早出晚归、精耕细作、努力生产,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1943年初,杨步浩被评为劳动英雄。同年2月,他和其他劳动英雄一同去南泥湾慰问八路军三五九旅。这是当时杨步浩和王震的合影——
王震告诉劳动英雄们,毛主席、朱总司令同战士们一样也有生产任务。
下图是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参加劳动——
毛主席、朱总司令种菜,周总理纺线的故事也是脍炙人口——
大生产运动是军民一体的,一个叫吴萍的七岁小朋友也学会了纺线(下图右上角)——
杨步浩听王震介绍毛主席的劳动任务后心情十分激动,主动要求为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代耕!
这个要求得到县委同意,毛主席得知后写信表示感谢。1944年麦收后,杨步浩将一石小麦送到中共中央驻地杨家岭,代毛主席交纳公粮。毛主席亲切地接见了他,当问到他为什么要代自己和朱总司令耕田时,杨步浩含泪介绍了自己的苦难身世后说:“吃米不忘种谷人。我现在翻了身,不能忘记共产党和您的恩情呀!”
1945年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群英会,杨步浩被评为甲等农业劳动模范。这年杨步浩过40岁生日时,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特意派代表前往祝贺,赠送了“与人民同寿”的大红绸幛和20万元边币的贺礼。
从此,他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来往更多了。这才有了1946年元宵节的献匾佳话。
1947年春节,杨步浩去给毛主席拜年,这是他和毛主席在战争年代的最后一次见面。
解放以后,杨步浩四次进北京探望毛主席。
第一次:1952年,延安地区组织老区人民参观团赴京参观国营农场,杨步浩被推荐为代表之一,因此见到了毛主席——
第二次:1961年困难时期,毛主席惦念延安的老朋友,托人给杨步浩捎来几斤白糖、两瓶酒和两块布料,杨步浩很激动,再次进京到毛主席家做客,而且在国庆节到天安门观礼——我没找到与这次会面有关的照片,有线索的朋友请提供一下;
第三次:1975年,得知毛主席、周总理身体不好,杨步浩再次到北京,但毛主席、周总理已经无法会客了,杨步浩到朱德委员长家里做客——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杨步浩参加老区人民代表团进京吊唁,然而已经是阴阳两隔了!
1977年7月6日,延河爆发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这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因居住的窑洞被淹而遇难——这一天正巧是朱德委员长逝世一周年,人们传说这是他和延安时代的老朋友叙旧去了。
杨步浩葬于当年毛主席在王家坪旧居的后山,这也是他去世前的工作地点——由于长期的重体力劳动和手臂骨折,杨步浩1970年起到位于王家坪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整理遗体时发现他和窑洞绑在一起,人们猜测这也许是他要坚持看护纪念馆展品!
下图是杨步浩在和参观者交流——
杨步浩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和伟人的交往并和由此产生了深厚情谊。
这是机缘巧合、也是历史必然。
机缘巧合是因为虽然和伟人有交集的群众千千万万,但像杨步浩这样连续深度交往长达三十余年的情况并不多见,要知道建国后很多外国政要到北京见不到毛主席、难过得都哭鼻子了;
历史必然是因为那个时代强调鱼水关系般的群众路线,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伟人们深知群众的力量、真正地不忘初心,自然不会轻视和群众的诚恳交往。
是的,只有在那样伟大的时代,才能出现这样的传奇!
其实我们不必为杨步浩的遇难太过于惋惜,他去世时72岁,相对那时中国人均寿命60岁已经是高寿了,一个人努力作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的长度其实是一个次要的问题了。
这两天还有一位以72岁而去世的,和现在中国人均寿命76岁相比算是短寿,他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这是为什么。
这人的名字我就不提了,你知道的。
这人和杨步浩相比,虽然富足倍数是天文数字,但人格根本不配和杨步浩相提并论,而且还给老子丢尽了脸!
他出生于1946年,如果他如果好好学习一下这年元宵节群众向毛主席献匾的故事,也许人生不至于如此荒唐污糟!(作者:师伟;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