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不甚其明:《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网上转载   2015-02-02 16:09   1904 人阅读  0 条评论

   善可训者,特存其迹以示法。恶可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王阳明

  
  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以下简称《明朝》)读完有一段时间了,我一度感觉是迄今读到的最好的、最生动的历史,书中的林林总总,总是能够激荡起澎湃的心情,偶尔还会翻到精彩的片段重温一番。
  
  也正是从这部书,正式认识了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并开始读阳明先生的《传习录》,浅尝了几篇,确切地说是读到了开头引用的这一句话,才发现《明朝》这部书并不值得我如此推崇。不仅如此,假如阳明先生能穿越至今读到此书的话,估计他也会像当年明月经常用的那句话一样“气得活过来”。
  
  “善可训者,特存其迹以示法。恶可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意思是说“历史上可以作为典范的善事,特意记录保存其具体的善行,让后世效法。历史上可以作为警戒的恶事,则保存警惕而删去其恶行,以杜绝类似的坏事再发生。”(引自《传习录》注释)《明朝》一书,与此旨南辕北辙,相去甚远。至于这部书的好与坏,当然都是个人观点,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说这部书讲了些什么。它以年代和人物为主线,以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以及后宫争斗为重点,用小说的笔法,再加上一些适当的推理和演义,讲述了大明王朝300年的历史。
  
  再说说这部书的亮点。它以史料为基础,可信性比较高。作者遍读相关资料,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研究的高度,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隐含的深层次原因,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有一定的深度。并且很多问题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看待,有一定的高度。当然,优点还有很多,网上看书评就可以,好评一片。
  
  最想说的是这部书成功的原因。其一,切合当前大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赞美之词铺天盖地,我也很是赞同。但是,不得不说还有不尽人意之处:物质文明发展过快,精神文明出现短板,传统文化道德在文革等历史因素影响和现代社会文明冲击下有些断档,大众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仰缺失,社会公德、人文素养、道德品行有待提高,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刮起的浮躁之风弥漫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在这个以“权术”“心计”大行其道的氛围中,这样一部在“厚黑学”方面着墨颇多的书可谓恰逢其时。其二,切合大众的心理。有怎样的社会风气,便有怎样的社会心理,现在的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少了纯真的沟通、理解与信任,越来越多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人们为了现实的需要想看此书;为了在残酷而复杂的社会斗争中生存,不得不看此书;即便是想高尚,不想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人,在四处碰壁,屡受伤害之后,此书也能激起他们的强烈共鸣。所以“好人”“坏人”都会看。而且,更为高明的是,这部书虽然可以说是权谋心术的生动教材,却披着历史的外衣,也消除了人们被人指责“崇尚厚黑”的心理顾忌。总之,有意无意地暗合了人们的种种心理。其三,切合当前的流行。有怎样的风气就有怎样的心理,有怎样的心理就会有怎样的文化相迎合。当下,官场文学、宫斗剧、心斗剧大行其道,《侯卫东官场笔记》《甄嬛传》《潜伏》等等数不胜数,而且还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和不低的评价,但再精彩的故事也不如历史,再跌宕的剧情也赛不过真实。这部书集合了战争、权谋、心术、后宫等诸多最能吸引人们眼球、最符合当下人们品位的元素,而且有真实人物和历史史料的支撑,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一拔高,难怪会获得如此的成功。当然,成功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出版前就利用网络传播拥有了大量读者等等,但我认为,这几个方面作为成功的内在因素尤其重要。
  
  最后说说对这部书的反思。我身边的同事朋友不少也都读过这本书,在聊天讨论的时候,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多是那些阴谋、算计,从这不经意的谈论就能总结出人们从这部书里学到了什么——厚黑!而我意识到这些,有了这些反思,全部源于开头引用的王阳明的那句话。
  
  眼界开阔一些去看。其实非独这一部书,当今社会的很多事情上都存在着真假美丑不分的现象,而这种混淆往往还都隐藏在弘扬正气、惩恶扬善的面具下面。比如许多警匪剧、反贪剧虽然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但是其中对犯罪、贪腐等丑恶行为细致入微的描写,无疑成了“劝人向恶”的“成功”反面教材;比如一些法制栏目和报刊,本是劝诫人们遵纪守法,却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造噱头、搞悬疑,过分披露犯罪细节,反而起到了助纣为虐的效果;再比如一些媒体,以“告诉大众真相”为说辞和借口,对所有社会问题和现象进行“直白”的“客观”的报道,造成了人们价值观的无所适从,就像前几年各媒体大肆报道报复社会者在学校门口大杀小学生以后,各地相继发生多起类似事件。这便是阳明先生为什么要说“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的道理,我们虽然做到了“存其戒”,但为了利益却没有“削其事”,反而大张旗鼓地“宣其事”,自然也就不能达到“杜奸”的效果。
  
  再具体到读书。从小母亲就常跟我说“开卷有益”,此刻真的要批判性地认识这种观点。同样是读书,读同样的书,有的读成了万人敬仰的一代名臣,流芳百世;有的却读成了令人唾弃的乱臣贼子,遗臭万年。所以,就读书本身而言,读什么书固然重要,但个人的品味与品性却更加重要。“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变的往往不是客观,而是我们的主观。世上的书籍何止千千万,世事变迁又何止万万千,有人看到仁义道德,有人看到男盗女娼;有人习得一身正气,有人变得阴险猥琐。所以,书有好坏不假,而更重要的是心正与否。
  
  再具体到读《明朝》这部书。都说“读史使人明智”,可是当我此时此刻反思读完以后的收获时,发现没有起到多少“明智”的作用,如果非要说有,也是通过这部书接触到了王守仁和他的心学。正是开头引用的那一句话点透了我,让我意识到之前的所学所感都完全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一部明朝历史,当年明月读出、写出的更多是权谋术数,而不是“以史为镜让人知兴替”,话说的过分一些,它更贴近“小人之学”,而不具备圣贤君子之胸。不过话又说回来,又凭什么拿圣贤的标准要求一切的人和事物呢?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让人们举头望月时,不自觉想起那朝、那代、那人、那事……多么有历史沧桑感和穿越感的笔名与书名,多么独具匠心的搭配,可是给人们心里留下的,却不像月光那样皎洁无瑕。
  
  明月不甚其明啊!(文|leon0618)
  
  PS:
  
  此为“无尽”系列,无尽的关于(十五)——关于《明朝那些事儿》,记于《传习录·徐爱录十二》之后。
本文地址:https://tomtang55.us.to/post/16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网上转载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