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的《见龙卸甲》有什么看头?

 汤树东   2009-06-24 16:02   1315 人阅读  0 条评论

  没看过《投名状》,固然会以为《见龙卸甲》似乎极为出色,若看过《投名状》,再看《见龙卸甲》,则处处见着“投名状”里使用过的电影伎俩,如不厌其烦的旁白、讲故事的口吻、人生道理说教等在《见龙卸甲》里冷饭再炒。这似乎在固执地强调一个电影道道“好法子不防再用或者多用”,因为它们确实为刘德华的这部旨在展现三国赵子龙“为人、为友、为将、为国”靓丽一生的影片,带来了无论是叙事,还是特效,甚至演技上的便捷,使之更为迅速地达到吸引观众,收取高额票房,达至既定的商业目标的事半功倍。
  
  然而,我们不能太过较真,以为这样便逼真而好地反映了历史上的赵子龙,因为这样会惹《品三国》的著作者易中天先生的火,因为此子龙非真历史上之子龙,甚至戏里头的三国亦非真历史上的三国,统统源自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而我们早就从易先生的著作中知道,包括曹操形象的被扭曲、刘备形象的被放大、以及将时势简单化等等,在“三国演义”里是不负责任的,毕竟它不是历史,情有可原。
  
  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源于《三国演义》的这些口头禅,在刘德华主演的新片《见龙卸甲》中轻易即可反复出现,这透露了这部电影的底本是《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志》,所以不能当作真正的历史来看,它是为电影而电影,更接近于文学,而不是历史。
  
  影片中反映赵子龙由从军、到建功、到老去、到为国捐躯(败亡凤鸣山),共三十多年的历程,场面阔大宏伟,这使上编剧上肩负了极重的难度,一方面要阐述那古旧的东汉末年、三国混战等大历史背景,一方面又要点明赵子龙的个性、人格、言行,是很容易造成电影精力分散,集中度不高,于是其不如《投名状》故事情节的紧凑,是再所难免的,然而大家有没有发现,影片中十分巧妙地利用古曲、古乐,拉动了故事情节,甚至还十分大胆地调用插科打诨,如赵子龙看皮影戏、老年诸葛亮与年届古稀时的赵子龙说的那番“我们都一把年纪,都是靠一些美好的回忆活着”、以及赵子龙前往救幼主阿斗前狼吞虎吞的滑稽相……它们作为舒缓紧张局势,吸引观众上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而这种“插科打诨”手法在刘德华之前的包括《十面埋伏》、《投名状》、《墨攻》等古装片中并不多见。
  
  由于全戏的武术指导为大名鼎鼎的“洪金宝”,使得整部戏的近距离效锋,将帅间打斗时展现出来的马步功夫、马上刀枪锤棒矛等冷兵器的来去,有模有样,而且劲道十足,如果说《投名状》里两军交锋里这些方面稍显逊色的话,那么《见龙卸甲》在功夫、动作方面的表现,则是一极大看点。
  
  受《三国演义》分合式“宿命”思想影响,“见龙卸甲”极力想往佛教上的“轮回”“无执”上靠,造成戏中出现让人生厌的说教,如“我们这还不绕了一个圈,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只要杀一圈,天下就太平了”、“而现在天下太平了吗”等等,似乎赵子龙一下子由一个将军上升为一个牛逼的哲学家,其实这是极为别扭的。而且,在反映赵子龙内心特色方面稍显苍白无力,整部戏“军事”色彩过浓,在“政治”、“感情”、“伦理”等方面着墨明显不足,而后者那些因素是展现人物内心个性、情绪波动与变化最好的发酵,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赵子龙之于蜀国集团,有着特大功勋,大有在关张之上,然而其所得到的,无论是官爵抑或名份都在关张、黄忠马超之下,影片中没有深刻发掘赵子龙这一内心与情绪,实是一大遗憾。
  
  有一点硬伤不能不要在这里点明一下,赵子龙(刘德华饰)要去救幼主阿斗时,罗平安(洪金宝饰)说:“你只要出去随便绕几圈,将那个没用的阿斗救回来就可以了”,此则对白中的“无用的何斗”有问题,当时阿斗还处襁褓中,谁知道其有用没用,没用的阿斗那是其长大继位后因无甚作为才被后人指骂的(或者我们可以将这一失误看成是一则无心的“插科打诨”也蛮不错的)。
  
  当然,看电影不是看疮疤、看痛苦,也不是去反思什么的,重要的是要Happy。《见龙卸甲》在道具设制上的精巧、兵器使用上的考究,以及人物服饰着装方面无不让我们似乎回到那个战乱纷争、民不聊生的破陋时代,而富于震撼与恐怖的战争场面,似乎一再让我们的快感神经久久绷紧,不可松懈似的。估计《见龙卸甲》开播后不久即会接着上演的《赤壁》,或者更会让我们体味这种乱砍、乱斩、乱戳、乱捅……怵人心目的冷兵器战争场面。
  
  人类毕竟是怀旧的动物,看古装战争片,不能不说是极致浪漫而且古典的怀旧,于是,看《见龙卸甲》,那怕最终见着的悲剧,也是不错的享受。(文/汤树东)

本文地址:https://tomtang55.us.to/post/3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汤树东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