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星爷的“长江七号”挽回些许面子

 汤树东   2009-06-23 09:58   1252 人阅读  6 条评论

  电影有因感人涕泣而享誉者;有因排面气派而享誉者;有因故事曲节跌宕而享誉者;有因切中时弊、激扬流俗而享誉者……《长江七号》之所以不能享誉者,大概因其不能感人、没排场,无整俨故事情节,更是不痛不痒,于时势、社会、流俗等毫无助益,乃典型的一部平剧(平淡之“平”)。
  
  然而,此片并非没有市场价值,恰恰相反,由于片中有“喜剧之王”周星驰(内观众昵称其为“星爷”)参演,观众、Fans、影迷等纷纷冲着这位能让人抱腹并哄堂大笑的笑星,而花上近一个多小时的闲情逸致,看完《长江七号》。只可惜大家都失望了,因无法在片中猎取期待已久的“搞笑”、“无厘头”、“滑稽”等元素,而归咎于“星爷”的演技长进不但未有,反而大有故弄虚玄、让人莫名其妙、不知就里之嫌——当我们怀着看“星爷”如何搞笑,以过去星剧里的“笑角”形象期许《长江七号》,最后收获的,我想,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话又说回来,《长江七号》里,“星爷”不过是配角,主角是那个叫“小狄”的童星,于是观众之于星爷的唠叨就似乎未免有点儿“求全责备”。况且,细细思量,这部电影是春节前后上映的贺岁大片里的异类,虽则有点“拽”,莫视观众的感受,无厘头玩得有点过极,但它毕竟也有可取的镜头、片断等,如社会民工、儿童教育等主题还是让大家有贴切之感的,只是其表现的手法始终一意孤行地以近似“意识流”般的破碎零星出现,让人觉得怪异、别扭,但它毕竟就此可算作为中国无意识电影的一部开山之作。
  
  让人觉得烦厌的是几乎贯穿始末的那句“我们虽然穷,但从来不打架……”,它实是一句无意识的话,就如同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口头禅”,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一样,它透露出了人活着有时候就是有一种“无意识”、“口头禅”般的昏昏梦不醒状。《长江七号》不求达至何种目的,只是展现(这或许在纯粹的科技教育片里头见到),它是无意中开出了以科技片的效果来演绎(这里也可以说是呈现)社会、人世,若观众本着这样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便于凡常电影予人以感动、震撼、激情等情绪之外,找着另一种情绪境界:无意识状。
  
  电影“有为论者”会对《长江七号》是咎责不休,甚至以“烂”、“无用”、“垃圾”等字眼来形容它,而此片恰恰又于社会、道德、文化层面毫无明显的牵挂,更不能激发人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崇高或低俗的联想,于是正中电影“有为论者”的诟病。当一种还未被切实验证过的表现手法仍处于朦胧模糊状时,它确实是无有价值可言,于是电影有为论者的求全责者似乎是合理的,因为该部电影不是让你笑,也不是让你哭,更不让你睡不着觉,它就是一则又一则的片断、镜头,而且是没有强烈、明显的是非伦理观念参杂其中的片断的堆积,于是我们怕且只能用“一种另类的尝试”来形容《长江七号》,只是这种尝试本不需要动用周星驰这样的大牌明星,自可成就,然若没有大牌明星的助气,这种尝试便不会被公众所关注了。
  
  而我说的“一种另类的尝试”,说白了就是“片断式电影”的发轫,估计它是要在伦理、道德、是非观不再那样成为拘束人及其生活的时候方能兴盛。它强调一种无意识状,它的形式在《龙须沟》、《茶馆》等戏本中似乎出现过,它反映了一些零散的社会片断,如民工、贵族学校、孩子教育等,你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喜欢的镜头,当然也有一些让你感觉恶心、厌烦的,但它毕竟就似电影里的幽灵,并不完全迎合观众的口味,或者说它有众多品味,有点儿大杂烩,有点儿意识流的另类,也未尝不可。
  
  事实的一句公道话则是:《长江七号》的这种“另类的尝试”是失败的,但却是有成效的失败,因为谁也不否定它成功地推动了中国玩具事业的创新与复兴,难怪有评论家以为这是一部有图谋的“为玩具而电影”,而众所皆知的则是2007年中国玩具海外销售遭劫,苦不堪言,《长江七号》若被老外看了,而喜好外星话题的洋小孩子们不知要怎样狂热地争相央爸妈去抢购“外星玩具狗”!目前,依电影外星狗造型而成就的一外星玩具狗布公,备受观众的喜好,于此,《长江七号》却又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创意式商业行为呢。(文/汤树东)

本文地址:https://tomtang55.us.to/post/31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汤树东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相关文章  关键词: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