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特效药什么时候出来中国很低调但很可能会比美国快!

 民心录   2020-03-20 12:04   600 人阅读  0 条评论

一直以来大家都关心新冠特效药什么时候出来。听说,美国那边正在做临床,而中国也先人一步的进入了相关试验阶段。但是,这个药的副作用不小。于是大家寄希望于疫苗以及相关的操作。就算没有相关药品,我们仍然把疫情控制住了。这一成果了不起,但美利坚那边不觉得,他们拼命的甩锅给我们。如果我们将疫苗最终研发出来,就是对于灯塔国最有力的打击:

新冠有特效药了吗?至少,目前是没有特效药的。没有特效药,为何国内新冠的治愈人数快速上升,3月17日,国家卫健委通报的数据为累计治愈出院病例69601例,而且15省已经清零!



最近,一条新闻引起我的关注:“这种方案的疗效,并不亚于特效药”,是关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谈治疗新冠的经验。另一条新闻《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刘清泉:没有特效药不代表没有有效治疗方案》,这些新闻大致印证了我的判断,中医药对新冠是有特效的。


这些报道的大致内容是:3月13日上午,张伯礼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等一起分享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经验。在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张伯礼院士着重介绍了由他和刘清泉教授领导的“中医国家队”整建制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以中医为主开展救治的实践体会。


3月14日,张伯礼院士(中)、黄璐琦院士(左)、仝小林院士(右)在武汉集体接受媒体采访。


几乎同时,一条新闻《2个月内研发特效药不太可能》,内容是钟南山的访谈:近日数据显示国外的患病人数达4万人,死亡1400多人,3.2%死亡率很高,有点像早期湖北武汉的情况。“2个月之内,研发出特效药和特殊方法,还是不太可能,17年前SARS,到现在特效药还没研发出来,但我们有方法制止疫情发展。”



关于特效药的新闻,每每都会受到社会关注,但关注点不同、区别不同,人们习惯性看到的是西药特效药,瑞德西韦在各种炒作之下成了网红。


而中国的“特效药”消息,则有些静悄悄、应者寥寥,既没上热搜、也无法刷屏朋友圈。所以,张伯礼谈特效药,也没有换来多少关注,背后的原因在于它是“中医药”。


这次中国稳住疫情,与中西医结合、中医药有极大关系,这点无论是官方还是患者都给出了无数的事实和证据。中医在上中下游、在预防、轻症治疗、重症危重症抢救、康复等不同环节有非常好的效果。也就是说,中医药是有疗效,但是很多人不买账,导致中医药的话语权频频失效。


话语权首先体现在命名权上,特效药已被西药的特效药所特指,关于中医药,即使治好了病,也不算是特效药。就像是中国现代戏剧只有话剧不包括戏曲一样。为了规避“特效药”命名问题,两位专家用的是“疗效替代”,但事实上,这就是中国版的“特效药”。



关于中药“特效”的问题,张伯礼是这么分析的:


1,目前,全国有4000多名中医医务人员在一线抗“疫”,确诊病例90%以上都有中医药介入。中药在减轻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改善肺部炎症的吸收,加快病毒转阴都有明显效果,尤其在防止轻症转重症方面起到了“阻击手”的作用。


2,一组108个病例研究数字显示:CT的影像学改变,中西医组是93.2%,西医组是73.4%;临床治愈率,中西医组是91.8%,西医组是71.4%;转重率,中西医组是4.1%,西医组是11.4%。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效果好。


3,在重症新冠肺炎治疗中,在抑制“炎性因子风暴”中,血必净注射液使用越早越好,并且用足量,可不拘泥于药品说明书,要大胆使用,往往可以截断病势发展为危重症


在谈到“特效药”的问题时,张伯礼介绍,在新冠肺炎救治中,目前确实没有特效药。中西医结合提供的是一个有效的方案,目前看,这种方案的疗效并不亚于特效药。


刘清泉说:没有特效药,不代表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中药并不是要把病毒杀死,而是调整人体状态,让病毒在人体身上没有生存环境。打个比方,如果病毒喜欢潮湿的人体环境,那我们就通过中药把人体调整到干燥温暖的环境,病毒就很难生存。精准地杀死病毒,这是最好的办法之一,但是,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用中国的智慧“围魏救赵”,最终达到的效果也是把病毒清除掉。”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药物不发挥作用。张伯礼提到这次治疗新冠的两个中成药:一个金花清感颗粒,是十几年前禽流感流行的时候,北京市组织全市力量,从一百多个古方里边挖掘、研制出来的。与西药“达菲”对比,疗效一点也不差。


一个莲花清瘟是在两张古方基础上研制的治疗流感的中药,多期临床试验评价,治疗新冠肺炎疗效确切。再比如,“血必净”是中药针剂,在治疗新冠肺炎时起的是抑制炎症风暴、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西医用激素也是这个目的,而血必净更安全有效、副作用更小。


另一篇中国日报的报道《张伯礼:宣肺败毒颗粒是“中药+科技”的产物》,张伯礼表示,宣肺败毒颗粒治疗新冠肺炎有科学依据,“中医+科技”有了长足进步。“这次抗击新冠跟非典的比较,中医在科技支撑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国家支持下,中药整个的科学基础夯实了很多,也有了大量的储备。所以出了疫情以后,通过现代的科学手段,第一时间制定了对症的方子。”


这些报道说明:中医药对新冠疫情是有药物、有临床、有疗效、经的起时间验证的,效果不亚于西药特效药。但中国版的“特效药”静悄悄,主要还是在于背后的舆论控制。



回想几次中医药的报道炒作,对于真正有疗效的中医药,很多媒体选择无视,而对影响中医药的效果未证实的则大炒特炒,如排队抢“双黄连”事件,这种类似舆论降维打击,放大负面压制正面,实则影响公众情绪,引导社会舆论。


现代社会,话语权是一种巨大的权力,他会直接影响人的选择,尤其是像医药行业,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选择。在社会的观念或潜意识里,“中医不科学”的标签极大影响了社会的接受程度。加上大量中医黑的存在,无视基本的事实,用各种诡辩术把你绕晕。


面对中医的效果,中医黑们说那些患者是自愈的,中医药治好了病,被说成是安慰剂,还有各种科普证明。因为中医黑持续的影响病人治疗,网络掀起声讨。记得罗大伦博士说,老百姓不愿意喝中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中医黑是脱不了干系的。


对于疗效视而不见,有负面性新闻就放大影响。


如最近有报道《论文称中药治愈新冠被质疑 病例仅举一例疑似》,学术打假人、前斯坦福大学研究员伊丽莎白·比克近日在同行评议交流网站Pubpeer上公开质疑一篇关于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文章,多处存在明显的引用不规范和内容矛盾,并强调该文值得“重点关注”。


且不说这次打假的准确性如何,单从媒体选择性的报道就能说明问题。中医药有效,不说不报,稍有对中医药的质疑,就通过媒体放大舆论,影响社会的评判体系。


除了攻击中医药本身,张伯礼本人也受到种攻击。有时,我挺为张伯礼感到不平。一个70多岁的老人家,在一线抗疫,换来的是很多人的不解,很多中医黑嘲讽说他抗疫期间用西医进行了手术,千方百计的挖苦、嘲讽。


因为有太多的杂音、质疑甚至抹黑的成份,加上不科学的标签、甚至对相信中医药的人上升到智商层面,所以中国版的“特效药”,注定不会获得热捧,也不会像西药特效药那么热炒、追捧。



最近,张伯礼两次接受媒体采访,到最后言辞恳切地谈到希望社会不要忘记中医药。“不要忘了中医药”,向每个采访的记者念叨着这句话,也是借着媒体的采访机会为中医药发声,对着无数中医药拯救过的人,发出了意味深长又无奈的呼吁:“疫情结束请不要忘了中医药。”


张伯礼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近日,中国-世卫组织的疫情考察专家组中没有中医药专家,疫情报告中,中医药几乎没有涉及。


“这令人十分遗憾。”张伯礼在采访中如是说,这是让他耿耿于怀的事,“中医药应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正确认识啊,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可是,世卫组织报告没有,社会的评价体系中也没有多少,疫情过后,人们很还是会忘了中医药。


很多人对中医药的疗效视而不见,一方面是受过去观念意识影响,另一方面是舆论选择性表达,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很多人的期待是“特效药、疫苗”,与中医药无关,即使事实证明中医药有效,但依然无视。因为舆论的影响和控制始终存在,它会替代公众的大脑,影响社会的评判和选择。


最近,大量的采访报道详尽地描述了中医药如何稳定疫情的。如果没有中医药的介入,中国疫情至少不会这么快稳住、中国不会这么快成为疫情的避风港。因为这种疗效经过了中国的验证,最近有大批连花清瘟、金花清感捐往意大利伊拉克,一些中医药企业股价大涨。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虽然新冠特效药什么时候出来这个问题不能有很好的答案,但是,经过这次抗疫,中医药的社会环境变好,而且还会影响很多人的选择,比如寻医问药,比如打疫苗。在打不打疫苗问题上,因为有中医药的效果存在,可能会多一种选择。

本文地址:https://tomtang55.us.to/post/274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民心录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相关文章  关键词: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