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290年5月16日。
晋武帝司马炎驾鹤西去,把江山传给了自己的长子司马衷。
富三代司马衷(晋惠帝)生性奢靡、后宫佳丽过万,过着酒池肉林、纸醉金迷的生活。
然而有一年中原出现饥荒,食不果腹、饿殍遍地、白骨累累。
消息传到殿上,他竟然一脸震惊的表情说:“这群土鳖,没吃饭就不能喝点肉做的粥吗?!
这就是遗臭万年的典故:“何不食肉糜”的由来。
然而奇葩总是成群结队的出现,在晋朝,司马衷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的姐夫王济,每日山珍海味不说,还曾做出令人毁三观的惊人之举:用人乳喂猪,场面无法直视。
更让人三观尽毁的是,此举竟然曾被他的老丈人,晋武帝司马炎大加赞赏。
活生生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而他的舅爷王恺,则是整条街最会炫富的真·土豪。
这个王恺还有一个比他更有名的爷爷,王司徒。
虽然他爷爷曾被诸葛亮骂死在阵前,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的家族继续占据豪门top榜单。
作为国舅爷的他,位高权重、日进斗金,成为洛阳城一时无两的大富翁。
万万没想到,一向自信心爆棚的他,竟然被另一个叫石崇的土豪给diss了。
在石家豪宅中,就算是每一间厕所,都装修得金碧辉煌,还一一配备了衣着华丽的美貌婢女。
作为如厕助理的她们,端香持服、擦洗更衣、殷勤备至。
消息传到王恺耳朵里,他大吃一惊:世上除了司马家,竟然还有人比我更还有排面?老子可是皇帝的舅舅!
于是他开始了王者的复仇,穷尽当时所能想象的奢华方式来摆阔。
没想到这石崇是吃青铜长大的,比他还硬核。
王恺家用麦糖洗锅,石崇家就用白蜡当柴;王恺出门时,在道路两旁用紫丝布做挡风墙,长40里,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成华丽的步障,长50里。
晋武帝看到舅父王恺同石崇斗富,非但未阻止,反手便赐给舅父一株高2尺多的珊瑚树,誓要为舅父的战斗力加成,毕竟“再苦不能苦舅舅。”
王恺得到这株珊瑚树,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第一时间便差人去请石崇来家观赏这株稀世珍宝。
石崇一言不合、抄起一把铁器,把珊瑚树敲了个稀巴烂。
王恺以为石崇乃心生妒意,激动得高声斥责:
“这可是皇上御赐宝物,尊贵无比,你个嫉妒小人!”
此时石崇露出魅惑狂狷的一笑,旋即命令仆人:
“回去给老子随便扛几棵珊瑚树来,要快!“
仆人们抬着树很快回来了。
王恺一见傻了眼,其中高3、4尺的就有好几株,光彩耀目、美轮美奂,吊打自己才2尺高的御赐宝贝。
如此一来,王恺只好甘拜下风,洛阳城首豪的地位于是拱手让给了石崇。
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典故“石崇斗富”的由来。
2
然而,这个把*格装上天的故事到还没讲完。
既然京城洛阳已变成皇亲国戚与顶级土豪斗富的修罗场,那么普通民众自然也是上行下效。
据史书记载,西晋的街市上,经常有人会突然晕倒。
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去扶他,不是怕遇上扶不起的老大爷。
碰瓷这玩意儿那年代还不流行。而是因为,你是出于好心,他反而可能会记恨你一辈子。
当时,有钱人才能嗑得起一种名贵的药,叫五石散。
这五石散嘛,除了全身发热之外,还有个副作用,就是可能会出现短时昏厥。
问题来了,当年能嗑得起这个药的人,其实很少(钱:我们在石崇、王恺家里哩)。
于是,许多嗑不起五石散的普通人,往往会选择街市上行人最多的路口,毫无预警地倒下。
“不倒一下,他们怎么会认为我刚服(买)用(得)过(起)昂贵的五石散呢?”
说白了,这就是一群喜欢模仿土豪日常的“五石散戏精”。
以上三件事(“何不食肉糜”、“石崇斗富”、“五石散戏精”),让我对西晋一直没有什么好的印象。
好好的一个江山,司马懿、司马昭爷俩,苦心孤诣数十年、干了无数件腹黑事才篡下来的基业,还没过几代呢,怎么就已一股子“末日的疯狂”、“气数将尽”的气息?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
司马氏后人仓皇出逃,跑到建康(南京)建立东晋。
看着这一段令人牙疼的历史,想象着他们最后狼狈奔逃的下场,我想来想去,想到了两个字:虚荣。
虚荣就像是一群白蚁,啃噬着西晋这个荒唐的朝代各个阶层人的内心。
它所带来的攀比、奢靡、嫉妒、空虚、荒谬,为这个王朝的短命基因埋下了伏笔,更引发了进一步的战乱、纷争、以及民族伤痛。
3
1700多年后。
著名学府山东大学的中文系里,一个硕士研究生,正在潜心研究魏晋南北朝的文史材料,准备撰写毕业论文。
思忖许久,最终她选择了和西晋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最格格不入的一个人来写。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那个爱翻白眼、动辄大醉的阮籍,乃是晋朝浑浊尘世中的一股清流。
何其高贵,何其高洁!
所以,她的这篇论文的题目就叫《阮籍诗歌与玄学本体论》。此文一举荣获了当年山东省优秀论文奖。
撰写论文的女孩,名叫马凌,十多年后,她拥有了一个红遍全网的名字:咪蒙。
按理说,专业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咪蒙,不可能对“何不食肉糜”、“石崇斗富”、“五石散戏精”之类的典故陌生。
她也绝对不可能不知道,这帮整天浮夸拜金、虚张声势的人的下场,
但偏偏还是一头栽倒在了这之上。
当咪蒙还叫马凌的时候,可以说是妥妥的人生赢家本赢了。
货真价实的985文学硕士、才情与素质都可圈可点,早年洋洋洒洒的一篇《好疼的金圣叹》,至今还在流传。
然而,当她真正走向自媒体道路时,她却逐渐忘却了那个她曾经写过的阮籍,那个绝不同流合污的西晋男子。
她和她的团队,一步步变得迎合市场、臣服于流量,刺激虚荣、消费愤怒、贩卖焦虑。
甚至一度为了吸引眼球,不惜吃人血馒头。
每篇文章阅读100万+,点赞数万,发文一小时、留言过万条,一度带给她带来极大的满足,也让她一步步陷入到虚荣的陷阱之中。
巨大流量带来的可观收益,让她与她的战友的虚荣心到达顶峰,然后开始为了更大的虚荣,开始编造一些违背常识、违背主流价值观的文字,来赚取更多的流量及收益。
而她写下的那一篇篇毒鸡汤:
从《试问,谁不想25岁赚3亿美元》、《诉我直言,不挣钱就是犯罪》到《我每天加班到死,存款还是0》到更直接的《不给你买口红的男人就是不爱你、《你们去嫁给爱情吧,我只想嫁给钱》和《致男友:你可以穷,但是不能十年如一日的穷》、《咪蒙粉丝不能娶?呵呵,是你娶不起》、《我打掉了男友的孩子,因为怕他娶我》、《你混得不好,就别回家了》、《不能上升到金钱的爱都不是真爱》……
里面所宣扬的价值观,就是“唯有金钱以及金钱带来的奢华生活才是王道”:妆容精致的小姐姐,花样炫耀着名牌包包、手表、豪车、别墅、游艇派对……
至于那些月收入不过万的“屌丝男”?对不起,咪蒙认为你们不配出现在这世界上。
(咪蒙文章里充满了对“没钱屌丝男”的鄙视)
对于更多的普通人而言,看到这种铺天盖地的拜金生活,所能唤起的,更多的则是焦虑。
4
正是在咪蒙之流的影响下,浮躁、虚荣、急功近利的情绪如流感病毒般开始蔓延。
“学习多苦、上班多累啊,咪蒙助理都是5万月薪了!我是不是真的被同龄人抛弃了?”
“我男友他竟然拿不出钱供我欧洲18日游,是不是不爱我了?对了,他该不会是咪蒙文章里的土鸡男吧?老娘我要他何用?”
“人家发发视频、打打字、喊喊麦,轻轻松松打赏过万、比北大清华还有用,还上学干嘛???”
“不然我也去整个容?当网红、赚钱或者傍大款,做人生赢家?”
对这样的现象,有网友说的特别好:
年轻人最应该干的,是酒吧蹦迪社会摇,还是备战高考上大学?
如果你家境优渥,又碰巧有自我做主的能力,过前一种人生当然无可非议。但是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命”,又有多少人做着同样的“梦”呢?
这样的虚荣在年前她的团队炮制的“寒门状元之死”里达到了巅峰。
这一篇漏洞百出的“爆文”成功挑起了众人的情绪,再次引爆全网,短时间就收获了令人咋舌的阅读和点赞数据。
这虚假的成功,就像西晋王朝末日的疯狂,一不小心,就成了咪蒙及其团队疯狂追求流量下的“回光返照”。
很快,因为被多人质疑,并且被发现了造假石锤、拿爱国作营销,咪蒙不得不急匆匆出来回应,写了一封道歉信,希望能够避实就虚、以退为进,自我阉割、断尾求生。
但分贝再高,嘘声终究是嘘声;流量再大,糟粕依然难成精品。突破底线、一味媚俗引来的流量,是短视的,也是短时的,难以为继、不可持续。
她最终还是为自己的虚荣和急功近利买了单。
2019年2月21日,在咪蒙主动停更20天后,自媒体大号咪蒙遭全网销号,而旗下的矩阵号、马甲号,也无不阵亡。
从此江湖只留下了她的传说。
可恨、可气,可叹又可惜。
好疼的咪蒙。
5
咪蒙的虚荣心在她潜心求学的时候,可能表现得并没有那么明显。
那时候的她花大量的时间钻研典籍,甚至写出了省级优秀毕业论文。
对比来看,另一个人的虚荣,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因为他连毕业论文都不写。
这个人,我最近也写过。
叫翟天临。
翟天临的博士学位,目前已被北影撤销。背后的深度思考,我在《翟天临读不读博士,关了我什么事?》里已经写过,这是一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问题。
但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讲,正应了那句著名的话:欲戴皇冠者,必承其重。
翟天临在事发之前,称得上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他的演员身份,其实一直经营得很好。
比如此前在热播剧《军事军师联盟》中,翟天临就与吴秀波一起,联袂献上了“精彩表演”。
有趣的是,翟天临在此剧中扮演的谋士杨修,正是死于了自己的高调、傲慢与虚荣。
作为曹操帐下颇具盛名的谋士,杨修才华横溢,年轻有为。
然而他自以为聪颖过人,又颇懂曹丞相个性,于是一言不合就卖弄智商,点出曹操的真实心意。
在收获一波惊羡的目光以后,他再挥一挥衣袖,得意洋洋的离去。
他不知道,生命中每次让他优越感爆棚的高光时刻,命运都暗地里标好了价格。
有天曹操接到军情报道,正在吃饭的他顺嘴答了一句:“鸡肋,鸡肋”!
话音刚落,杨修在帐外就开始了他的解读。这一次他的虚荣心又得到了极大满足。
“知丞相者,唯我杨修是也!”
曹操听闻他面对公众准确的猜测出了自己的心意后,不由得十分感动,然后命人杀了他。
翟天临可以说是演活了杨修,以至于生活中的他也像杨修一样,一次次晒出自己的聪明和优越。
所谓的顶级名校光环、博士博后学位,在他心里,是否还有一丝一毫对学术应有的敬畏?
大抵不过是成了他沽名钓誉的本钱,人生进阶的捷径罢了。
只不过,这一次生杀予夺的曹丞相,变成了以真正的博士为首的人民群众。
而他,也枉送了本来形势一片大好的演艺之路。
6
虚荣,是一种原罪,是难以克服的人性弱点。赶不走,躲不掉,逃不脱。
有时候因为一闪而过的虚荣,我们可能会编造了一个谎言,却往往需要要用更多的谎言来弥补。
不要低估虚荣的杀伤力,虚荣的后果可不仅仅是人设崩塌,装x失败,或者从人生赢家的宝座上摔下来,从王者变回青铜这般简单。
不论你承不承认,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虚荣与拜金就像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当他们一起招摇过市时,就会引发正常人的焦虑。
“我遵纪守法、诚实劳动、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然而就因为我月薪没有过5万,没有公司也无从套现15亿,我就被同龄人、被时代抛弃了?”
危害性更大的是,它们会严重影响尚未成形的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
还记得之前搞得沸沸扬扬的女大学生“裸贷”事件吗,有多少人在虚荣的驱使下,不断“消费升级”,长期“寅吃卯粮”,最终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至于年轻女子割肾卖卵甚至捐肝,只为了买新款iPhone的新闻,仿似昨日。
借了利滚利的高利贷,只为了“拔草”网红推荐的限量版化妆品,导致全家电话都被催债者打爆、被迫偿还巨额债务,乃至家破人亡。
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呢?
你心里装满了虚荣,虚荣就会反过来反噬你、控制你,主宰你所有的行为与思想,直至你撑不下去的那一天。
虚荣就像是一个深渊 ,你凝视它的同时,它也在凝视你。
虚荣,用中式拆字法来说,就是虚假的荣誉。
虚荣与荣誉的区别,在于你是否为了一个明确、有意义的目标努力过。
比如你想要一样奢侈品、这本身完全没有错,谁不会喜欢好东西呢?
你可以自己努力工作、挣钱去买、或者分期购买,自己慢慢还。
但是如果你用并不宽裕的父母的钱、或借高利贷、甚至拿身体交换,为的就是别人羡慕的眼光(你觉得那真的是羡慕而不是嘲弄吗),这样就是攀比、是虚荣。
当你过了短暂快感期后,你会感觉到空虚;这种不满足会让你痛苦,然后你又开始想要下一个奢侈品。
7
叔本华的书里曾经有一句话,曾经深刻的点醒了我。
“优越感是最容易获得的虚荣”。
作为一个经常被主流哲学家的粉丝有意无意的边缘化的哲学家,叔本华留下的唯一一部易懂的作品,名字看起来也很可疑:《人生的智慧》。
谁会信你是一本哲学书?
难道不是心灵鸡汤、机场读物的标配吗?
叔本华就像个假的哲学家。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投胎小能手,他的家族财富,与“西晋王思聪”石崇有得一拼。
叔本华的老爸是富可敌国的银行家,老妈是个大V作家、系出名门,而他家往来的宾客也是非富即贵,他老妈动辄组织沙龙舞会,豪宅内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而他却过着与他的财富极其不符的人生。
他年轻时只身奔赴各国游学、进修、掌握了7国语言、中年时每天锻炼、学习、写作、吹奏乐器,去吃饭的地方也总是同一家,晚年也笔耕不辍,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终其一生,他都过着极其规律、简朴、低调的生活,看着还不如西晋街市上“五石散戏精”拉风,起码人家有着众目睽睽的高亮时光。
一个锦衣玉食、学富五车、掌握7国语言的24K真学霸,一个有一万种理由优越感的人,竟然写出了这样一句完全脱离虚荣的话。
看了这句话后,我沉默了。
从此以后,我就很少在朋友圈晒今天见了什么大咖、去了什么地方吃饭、买了什么东西、读了什么书了。
其实,在叔本华的身上,我们get到了虚荣的“虚”,除了虚妄、虚假、空虚外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并没有必要”。
是的,有很多看似出尽风头的荣耀,其实并不必要,就像优越感一样,没有任何价值(优越感是最容易获得的虚荣)。
就像翟天临晒博士学历、咪蒙晒助理5万月薪、杨修秀小聪明、石崇王恺斗富、7月晒澳洲消暑图一样,毫无意义。
叔本华认为斗富没有必要、纸醉金迷没有必要、沉迷女色没有必要。
他把他的时间都用在了思考上,所以我们才有机会在300年以后,看到他字字珠玑的精妙表达,和力透纸背的深邃论证。
最后。
我用毛主席的一句诗来解答本文的终极问题:到底该如何做,才能与虚荣和平共处?
毛泽东生前诗词不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就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千万要务实,别整那些虚的。
所以那些一脸菜色、灰头土脸、衣衫褴褛的“土八路”,才能把制服笔挺、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打得满地找牙。
人生不长,来不得半点虚的。
实实在在的东西,往长远了看,才是真正有价值、有力量的存在。
毕竟,从历史到现实,无数的案例教育了我们:弱小和无知从来不是生活的障碍,虚荣才是。
8
西晋结束后,九州持续分裂,近300年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大一统的隋朝,终结了几个世纪的割据与纷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隋朝竟也如西晋一样短命,二世而亡。隋炀帝好大喜功、铺张浪费、骄奢淫逸,最终葬送了父辈基业与江山。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经常组织部下开座谈会,号召大家勤俭节约,不要重蹈杨广覆辙,可谓用心良苦。
最后总结发言的时候,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著名CEO清了清嗓子,一字一句地说了这么一段千古名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希望最近的这些所谓“热点事件”,也能给大家以借鉴和警醒,通过他们的得失照亮自己前行的路。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