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次的毕业季,高考结束,中考来临,各种毕业。正巧,博主家二代正值小学出师,故前几天在微博和朋友圈发了一条:
“庚子年,五月廿四。我儿年满十二,今天正值其小学出师,感慨莫名,人生一世,极不容易。
我希望他今后成为一个正常人。如果硬要比的话,我希望他比别的孩子更正常。
他不一定要比别的孩子高,但是腰板要比别的孩子直。
他不一定要比别的孩子跑得快,但摔倒了之后,要比别的孩子爬起来更快。
他要敢直视大人的眼睛,大声说出“叔叔阿姨好”,而不是躲进自己的房间。
如果他不是读书这块料,那他的五公里负重越野成绩应该得在连里数得上号。
他可以暂时没有小女孩喜欢,但面对他心仪的小女孩,他必须大声地把心意说出口。
他唱歌可以不够好,但会的歌一定得多。
他必须热爱迁徙。远到布宜诺斯艾利斯,近到我家后街,他必须对一切家以外的地方充满兴趣。
这些是我当爹的必须要完成的阶段性任务,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
至于他今后能考上什么学校,那是他的事情,关我屁事呢。
最后,人每所谓穷通寿夭为命所系,岂不知造物之报施,全视人之自取。芸芸众生富贵贫寒,不是谁都可以傲视乾坤。其中有命有运,要知因果懂善恶,我儿切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帖子发出后,很多人说我对待孩子太消极了,太卷了。表示年轻人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社交,要多读深奥的书,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奋斗,无限制的充实自己……
讲的很好。
那我下个结论,你孩子做不到。别说你孩子了,你也做不到。
刀放下,听我说完。
我告诉你,你讲的那些,我现在都做不到。
你比如说良好的习惯,我现在饮食睡觉都不规律,正确的社交,我的社交很窄,多读深奥书,很多深奥书我买了现在还在束之高阁,比如《乞力马扎罗的雪》。而真正让我翻烂的是那种名字取得浅显易懂,八成是俗物,但读者往往趋之若鹜的书,比如《阴茎增大术》。
无限制的充实自己,惭愧惭愧,我只能说偶尔,断谈不上无限制。
所以你看,我也不想给你讲什么鸡汤,我和你之间的区别,不在这。
这个问题,很多你这个年龄的人都没有想明白。
这个叫‘励志陷阱’。
举个例子,就好比武侠书里,只要少侠你天天练功,天天磨刀,作息规律,日夜钻研秘笈,十年三十年,你就能成为天下第一。
但有多少人做到呢?几乎没有。
这个叫呆练,没后劲的东西,少侠心中连个要杀的人都没有,父母健在,朋友俱全,你让少侠早晨四点爬起来练五虎大环刀,一个月少侠就怀疑人生了。
我图什么啊?我为什么啊?我又不喜欢大环刀!
这什么原因呢,我觉得就是‘天下第一’这个目标,太空泛了,对少侠来说,真的吸引力不够。
这个目标就没有落地,它是一个‘假目标’。
你要告诉他,功力上三层,枫桥镇的莺莺姑娘和他玩鸳鸯戏水,你看少侠练不练的下去?
所以这个天下第一,就相当于我们现实中说的‘成功’,这种形而上的东西,很难成为动力,它不够具体。
那什么具体呢。
困难是具体的,一大早爬起来,大雪天练刀,打坐八个时辰不能动,这都是具体的困难。现实中呢,小到写辞职信,大到选哪个城市去闯,也是困难,这里面每一件都很具体。
人断然不会被大理想吸引,只会被小困难伏击。
比如我想成为精英,我想有钱,我想站在聚光灯下,再扎心一点的,我们叫“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接下来你想当然的认为,只要你努力了,按照书上说的,鸡血里写的,你迟早能实现这些愿景。
从道理上来说,这个没错。
但操作上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说,很多人说自己生活有目标,其实那个目标太大,本质上是个“假目标”,也就等于没有,而一旦没有目标,努力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努力这种事,本身只是一种方法论,它一定是为结果服务的。
其实很多家长不明白,那就是孩子并不会按你设计的剧本走,他以后到底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不是我现在关心的问题,我现在主要关心,我儿子在未来的6年时间能不能完成上985的能力储备。事要一点一点做,饭要一口一口吃。树立一个合适的小目标,然后一点一点实现。
他真不是那块料的时候再说,不必现在就自我设限。作为父亲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但我不为无法绝对控制的结果负责,成功是一个团队合作。接力棒交到儿子手上时, 就要靠他自己了,没成功我也不会觉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那也是他掉链子了,他爸可是刚刚的。
真正的聪明人不是控制100%的结果必须符合预期,因为那不可能。而是极力的创造预期结果可能发生的条件,让结果变成一个极大概率事件。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自己该做的做好了就行了,成不成的问心无愧了。
还有,很多年轻人毕业后表示很忧虑,其实也正常。我们必须要知道,很多人是无法走出“舒适区”的。不信的话你去问问现在的年轻人,不上班到处玩好吃好喝的生活触手可及,但你问问你的内心,这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他的心应该会说:就是啊。
但你不要管他,老司机还有第二条波澜壮阔的路要给你指明。
大学不咋地,好工作又找不到,因为大伙都知道,亚男一旦失去了经济地位,这辈子就只能撸到死,但真的不能瞎忧虑。
因为忧虑没出路。
1980年,蛇口工业区的工人工资大概是50元每月,做得好点能有80元到100元。同年,中国城镇家庭(注意是家庭)年平均收入是477元,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191元。
你那时候去深圳打工,就是进玩具厂纺织厂,一年赚的钱比北上广多数个人赚得还多。
不仅是钱,更象征着一种社会地位:同年大学生包分配进机关,一般是月薪45元;进国企,能到50至60元。
人家是大学生,按今天的含金量算得是博士生,还是真正的“国家干部”身份。你是一个山区穷人家孩子,村支书怕犯错误把你给提溜过来的。
你忧虑个蛋,你往死里干。
很多年轻人现在去看八九十年代的新闻,容易懵,深刻体验到什么叫代沟。
例如为什么会有北京本地女大学生不嫁小科长,去嫁出租车司机?
北京出租车司机八十年代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到九十年代好的四五千,猛的上一万;同时期国家干部一个月七八十,好的两三百。
你嫁谁?
那是一个野蛮生长的年代。广州火车站挤满了人,最恶劣的时候,连续几趟车上都能拖出来死人:真的被挤死憋死了。
死了就死了。农民工们坚定地涌向广东的工厂,那里没有社保没有安全生产措施甚至没有人格,但那一切也比老家村里要强。
老家的乡镇企业已经垮了,去北京没有暂住证只能到昌平挖沙子,国企从来不指望。
打工,打工就能盖楼娶媳妇。
躁动不安,迷茫混乱,但是到处都有机会。
看一遍《顽主》大概能理解。
千万打工妹唱着《我不想说》(啊,杨钰莹明年50岁了)奔向车间产线,有点背景的奔向批条和车皮,没背景但有点知识的奔向英语角和新建的写字楼。
忧虑个蛋。
唯一忧虑的是92大下岗,最后一批城市工人阶级在沉默死亡。但是这种死亡被92大下海所冲淡:新闻上都是县长市长辞官不干跑去经商,你们学学嘛。
雪村能唱《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那是他在北大读的德语系。如果他不想追求个人艺术表达,他可以随时进宝马奔驰奥迪的中国分部,并在十年后成为重要高管。
缺大学生,缺产线工人,到处都缺。唯一不缺的是农民,他们被城市化的巨浪抛下了。
得等到三农1号文件时,他们才会被想起。
好了,现在早已不是当初,可那又怎样呢?
想想80后上有老下有小年纪还在35岁附近打转,想想他们输不起。
想想90后看着菜上桌等自己提筷子菜被分干净了,想想他们多不甘。
想想70后红旗下的蛋,60后的沧桑感。不能说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但是大家都有各自时代的难。
00后难,但是00后是成长于劳动力过剩、资本过剩、产能过剩的全面过剩时代,已经没什么包袱可背了。
所以00后只需要问一个问题:
怎么走出去?
不管向左向右,不管红与黑,要问。问出个路,总能动起来。
待着,那就只有奶头乐了。
其实我以前啊,你很多年轻人一样,想成为一个很厉害很厉害的人。喜欢看热血的东西,幻想自己是屠龙的勇士,登塔的先锋。我左手有剑,右手有光,没头没脑的燃烧自己。我觉得我的人生梦想,是在城市中心买上一间顶层公寓,把一整面墙都改造成钢化玻璃。在灯火通明的夜晚,我就要端着酒杯站在巨大的窗前,看整个城市在呼吸,然后我的朋友叩门,带来了一打嫩模,我们就没羞没臊的玩一些成人游戏。
现在,我发现龙并不存在,我不会使剑,手里也没光,家住2楼,连飘窗都没有。我能做的,就是把眼前的事儿做好,我做过兼职,我曾经一天只睡四个小时的觉,只为赚到足够的钱。这样,我就可以给我的儿子买个地球仪,然后用飞镖扎它,扎到哪儿,就带他去哪玩。
所以,常听见一句话,在抖音记录美好生活,在快手看见每一种生活。真的,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更高贵,也没有哪一种工作更低级。
现在网上不知何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以前老说仇富仇富,现在感觉已经反过来了,我不知道网上的人难道都是精英吗,都有着优越的生活吗?为什么对身处底层的人越加鄙视,好像你穷你活该一样,要知道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好的资源和条件的。所以,我想和很多年轻人说,家庭拼不过人家,学历没人家高,长得还没人家帅,这些很有可能会造成你的怯懦,平添你的忧虑,但都不是你停下脚步的理由。
最后,和大伙讲一下我家曾经的往事。1992年,我家所在城市的一个工厂不堪亏损,终于让一批员工下岗了。
我的妈妈就是其中之一。随之而来的就是我妈心理上产生的一种怯懦。
那时我正在上初中,家里负担挺重,我妈就做了一个小生意,她推着三轮车,车上有一大锅煮好的玉米,她就到我的中学附近卖玉米。
我妈因为怕我同学看到她,“给我丢人”,就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推着三轮,或许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朋友知道,学校旁边的小摊,离得太远是没什么人光顾的。
我后来知道这件事之后很难受,所以就在放学之后,带了很多同学过去吃玉米,但我妈的这种怯意好像一直持续了下来。
当然,不全是我造成的,也不全是“怕给我丢人”这种原因。
我也相信,全中国和我类似的故事有很多很多。
为了生活忙碌的老百姓,其实总是怯懦的。我们害怕失去,渴望有一根稻草牢牢抓住,以及想要维护我们价值观里,一直想要去相信的东西。
虽然这种价值观,的确会滋生出某些负面因素,但你要知道,造成这些的本质90%仍然是生活本身,只有很少的部分来自主观选择。
去年我看到一条微博:“你爷爷喜欢权健火疗,你奶奶穿足力健,你爸爸炒A股,你妈妈买p2p理财,你听逻辑思维,你老婆看迷蒙。你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我其实很喜欢那个博主,但是看了之后就很难过:为什么明明是别人作的恶,也要被编排成“底层智商不足”的段子,而还有这么多人以精英身份自居,跟着一起嘲讽呢?
我有点震惊,更多的是难以名状的伤感。
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甚至有点仰慕的作者,写了篇讲述春运的文章,她始终都用一种饶有兴致的口吻形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得到的落点是“哇,原来他们是这样的,真是不容易” 想要搞出悲悯同情的人文关怀氛围,却又始终掩饰不住事不关己的冷漠。
我很理解,这个作者目前的工作需要讲究排场,需要和“接地气”的东西拉开距离,精准地打到受众的点。
但不是这样的,你们 他妈的,不可以这样!!
你尽然可以鄙视占着篮球场跳舞的大妈,可以吐槽在公共场合外放短视频的小青年,可以说真的不喜欢《沙漠骆驼》这种满大街都在放的洗脑歌。
但是生活的压力带给普通人的保守与怯懦,以及生活条件导致的品位滞后,没人有资格鄙视。
那些在绿皮车上的局促,被某些事情坑去智商税后的悔恨,我只觉得让人难过。
KOL们,或是误打误撞,或是个人机遇加上努力,或是家庭与关系带来的资源,甚至是以上的条件兼而有之,让你和最底层的老百姓拉开了生活条件的差距,甚至有人以此作为跳板实现了阶级跨越。
但KOL的全称是Key Opinion Leader,吹无数彩色泡泡没问题,但你的关键意见如果是对普罗大众生活的否定,你不觉得太残忍了吗?
没人不喜欢精致,包括我说了这么多,依然是会为了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物质条件努力,也想试试看我人生的边界在哪里。
但我永远记得1992年,初二(1)班教室里的我,并不知道离校门很远的地方,有一辆三轮车停定,我的妈妈支起摊子,望着校门的方向。(作者: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