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溪流绚染美丽的山川

 苗凤军   2009-08-17 09:53   1258 人阅读  0 条评论

  题注:此文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祖国变化巡礼”而作。
  
  我的家,你的家就是一条条小溪流,我们的祖国就是山川。我们也许不能用语言够来描述我们的祖国在建国60周年来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那就请让我说一说我的家在这60年来的变化吧,让我们通过我们的小家来看大家的变化。
  
  首先从我家住房说起吧。在我小时候,从我记事起,我家就与二伯家同住一个院落,同住在三间房,那是我爷爷给我们留下的间半房屋。那时候孩子多,一家人挤在一起太狭窄了,没办法,父母只好到村东的大坑拖了一天坯,找了几个人盖了二间厢房,才解决了一家人住房问题。没有想到,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土厢房倒了,非但倒了,还将我的唯一的哥哥带走了,那时候家里的伤痛让人喘不过气来。
  
  没了房子,孩子们都一天天大了,父亲在外面做工,一个月下来也赚不下几个钱,可是妈妈硬是节吃少穿地攒了三十多元钱,用这三十多块钱创造了盖新房了奇迹。其实说奇迹也不是奇迹,因为父亲那时候差不多给村里所有的人家搬过工,出过力,因此上,当我家盖房时,听说的人都来帮忙,非但来帮忙,还有人带来了米和面,和苫房用的稻草。在众人的帮助下,我家的新房盖好了。我们一家人终于住上新房了,那时候的新房虽说是草房,并且檩子也是家的树木伐的,那山墙也是用坯磊的,但能住上这样的房屋当时的心情也是美滋滋的。
  
  又过了十几年,家里的草房上的草烂了,又换上大瓦了,然后又换上红瓦的了,一直住到现在,可以说,这间房屋差一点儿伴我度过了半生。由于党的好政策,我们一家人省吃俭用,终于在今年上半年盖了新房,虽说没装修,但是我相信,我家在明年就会乔迁新居,这怎么不让我们在这国庆60周年感到自豪和骄傲呢?
  
  在说一说我上学时与我儿子上学时相比吧,更是相差太多了。记得我上学时,从没有买过新书包,虽说我上学不多,但从小学到高中也十几年吧,没有买过新的书包和铅笔盒,一直延用姐姐们用旧的东西。我记得我上[初中时,我还穿着打着补丁的鞋子和裤子。上高中了,还穿别人给的旧衣服,为了节省几角钱,吃饭一直也吃不饱,那时候的苦就不用说了。可是现在呢,当我儿子上学了,差不多一年一个新书包,一年一个新铅笔盒,非但如此,在吃穿上更不用不说了,从小时候就喝奶粉,大一点儿天天喝酸奶什么的。会吃饭了,生怕吃不好,天天差不多肉汁或者鱼团了,现在有很多食物的名字你都不知道,他却能够叫出来管你要,真是时代不同了。刚刚十三岁,就快六十公斤了,你说现在的生活好不好?现在他开学就上初中了,国家的好政策不但减免了他的书费,连学杂费也减免了,能不说这变化不大吗?如果我能遇到这好时代,我一定好好努力学习,把过去失去的梦想再重新找回来。
  
  说了住房,说了上学,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现在的农村家庭是如何种植庄稼的。我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同时也我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在我的家里也种植九亩地。在我小时候,那时候家里没地,只是生产队有地,每到了快收秋的时候,家里就断了炊了,妈妈为了维持生活,只好到十几里的粮店去买玉米棒子磨得面子用来充饥。终于盼到生产队粮食打下来了,而家里只能分到几小筐玉米棒,搓下来的玉米也不过一小袋,家里过日子还要吃糠拌菜。后来联产承包到户了,我家终于有了余粮了,父亲曾经说过的话终于实现了,他说如果哪一天能吃窝窝头吃饱了就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他的梦想不但实现了,并且现在天天吃得是大米白面了。想吃粗粮,那是换口味。
  
  再要说得的是原来的种田与现在不同,原来种田是用牲口或者人力共同配合才能种好地。我清晰地记得,在我十几岁时,我去地里种玉米,我隔壁的二哥见我施粪的姿势不对,他放下手中的活记来指点我,告诉我如何做。那时种地垄头要直,粪便要均匀,种要下得适当,能做到这一点儿,只有那真正做过十几年的老农才行,要不这地种出来一定让人笑话,即使这样,产出的粮食也不一定很多,玉米、小麦之类的作物高产也就五、六百斤。收割时也非常费事,种上三、亩小麦要收秋一个星期,同时晚上还要加班在场院里进行脱打,要相互帮忙,累得人浑身骨节痛。现在好了,种田用了机械化,收割也用了机械化,我家的玉米和小麦全收了现代化机械收割了,省用了人力,同时还增加了收入,真是60年变化,让人不得不感叹。
  
  我的家在变,你的家也在变,60年来,在我们党我领导下,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家庭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住上了新楼房,更多的家庭不但有了电话,手机更是成了家庭每一个成员的最普通的联系工具。原来的是收音机,录音机、自行车、缝纫机都快走出历史舞台,代替这些的是液晶电视、电脑。改革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60年,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在变,我们这些小溪流唱着欢乐的歌曲,将我们的祖国这个伟大的山川装点得美丽富饶。(文/苗凤军)

本文地址:https://tomtang55.us.to/post/3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苗凤军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